“纠缠力”或“缠力”可能是新的基本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纠缠力”或“缠力”可能是新的基本力
  量纠缠是自然世界的一种最令人费解、最要人抓狂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它的奇异行为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坐卧不安”的感受。在本作者将量纠缠理解为“量辩证法”,作为一种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石。一些理论研究人士已经将量纠缠原理应用到物质以外的意识世界,得出了量纠缠是人的意识产生根源的惊人结论。物理学家主要在微观的物质世界研究量纠缠现象,没有在人类心灵、意识和情感的领域探讨“灵魂纠缠”问题。量纠缠指的是物质粒在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粒组成的系统中发生“非接触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接触性”是本作者经过学习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后想到的词汇,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没有发生相互的碰撞,却产生了超越时空距离的相互作用,就像万有引力在两个分离的物体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或者电磁力在两个分离的电磁物体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和排斥一样。经过了相关文章和书籍的收集和整理,本作者发现,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和哲学家还没有明量纠缠属于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本作者发现了思想创新的机会,就像目前“热火朝天”的创业者发现了“商机”一样,本作者将在量纠缠行为中可能存在的力定义为“纠缠力”、或者“缠结力”、“纠结力”,简称“缠力”、“结力”,并且大胆地猜测一下,潜在的“量纠缠力”可能是一种我们目前未知的自然基本力,也许在四种基本力之外,还存在一种新的基本力——缠力。

  量纠缠的奇异性在于它的“非接触性”,两个发生纠缠的粒,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相隔多远,一个粒必然影响到另一个粒的行为,比如:当一位观测者由于观测、或操作的行为影响到一个粒的状态时,另一个粒的状态会随即发生变化,就像在两个粒之间产生了“心灵感应”一样。除了用科普语言来描述量纠缠现象以外,理论物理学家通常使用抽象的、数学物理的语言来描述,即:量纠缠指的是在由两个以上要素或成员组成的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量态,此量态不能分解为要素或成员系统各自量态的张量乘积。在量力学建立的早期,物理学家还未发现和讨论量纠缠现象,随着量力学实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量纠缠现象落入了物理学家的视野,1935年,薛定谔在“薛定谔的猫”的假想实验中,爱因斯坦和物理学家同事在“EPR佯谬”中指明了“非逻辑性”的量纠缠,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纯粹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想方设法地证明量行为的“非逻辑性”和“荒诞不经”,但是,之后的大量物理实验证实了量纠缠的存在,理论的预测由此变成了现实。目前在世界各个实验室开展的量通讯和量计算的实验表明,与量纠缠有关的实验科学开始转换为技术应用的成果,而一旦理论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将会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潘建伟院士和其他中国科学家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量科学教育需要“要从娃娃抓起”。

  中科院和中科大的潘建伟院士率领的科学团队在量隐形传态的研究项目上取得了重要突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颁给了他领衔的“多光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潘建伟在为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而举办的学术论坛上披露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尽管人类在量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果,但是,科学家至今不能解释量纠缠形成的原因。像本作者一类的科学爱好者相信,如何解释量纠缠发生的机理?这属于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课题。即使我们不能在短期内找到纠缠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也不妨碍我们将这一原理应用到通讯工程、光学工程等技术领域。专业和业余的物理学家给出了一些量纠缠现象的可能性解释,其中包括了非定域理论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这种强的关联与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量测量等量力学的基本问题有关,而这些基本的量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多体系量纠缠态的一般、普遍的形式是量纠缠态,能表示为乘积形式的非纠缠态只是其中的特殊量态。高维度理论的解释:量纠缠的信息传输不是发生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四维时空,而是发生在四维以上的高维度时空,如此的解释会将量纠缠和时空隧道、虫洞和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概念联系起来,如此的解释会让自然的神秘性变得更加神秘。

  互补原理的解释: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量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的时代背景有关,量力学试图解释那些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它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要的观点和理论假设得到了物理实验的检验,量力学成为了物理学家公认的成功理论,但是,他们对量力学基本原理的解释却“各有各的不同”,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这对揭示量纠缠的内在本质起到了关键作用,量的粒性和波动性处于互补、融合的状态,量的性质不是由单一的属性来决定,物理学家波恩用数学语言给出了解释,即:在量态的数学函数中,量在某处的出现为一个概率事件,出现的机会多,则概率密度高;出现的机会少,则概念密度低。粒行为就像幽灵一样,能够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就像两个纠缠态的量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同时获取各自的信息一样。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解释: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这一著名原理,该原理不允许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量态的粒,必然存在一种调节粒量态的机制,该机制导致了量纠缠的发生。多维度理论、互补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等与量纠缠理论存在内在的联系,物理学家还不能充分地揭示这些原理之间的关联,我们似乎可以用“等效原理”和“差异原理”来解释它们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除了以上对量纠缠原理的解释之外,本作者从物理哲学的角度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解释,这属于自然哲学的物理解释、或自然哲学的力学解释,既然存在纠缠粒之间“非接触性”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可以用“作用力”来定义它们的超距作用,并且把这种作用力定义为“纠缠力”、“缠结力”,简称为“缠力”、“结力”。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在纠缠粒之间产生的“缠力”就像在非带电的物质粒之间产生“引力”,带电的物质粒之间产生“电磁力”一样,“缠力”的超距作用就像“引力”和“电磁力”的一样,依据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引力”、“电磁力”和“缠力”在超距的作用方式上符合“等效原理”的描述。我们从量纠缠现象中找出并定义“缠力”的概念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找出并定义“引力”一样,这种定义的引出符合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用什么名词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量纠缠现象中一定存在“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力的相互传递,我们很难相信现有的物理学对量纠缠的解释,没有什么“幽灵行为”,一定存在“缠力”的相互作用,处于纠缠态的一个粒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神机妙算”地影响到另一个粒,为了从哲学的实在性和物理的自在性出发来解释量纠缠发生的缘由,本作者认为有必要引进“缠力波”的概念,就像“引力波”传递了引力、电磁波传递了电磁力一样,“缠力波”能够传递“缠力”。

  本作者“胆颤津津”地引进“缠力”和“缠力波”的双重概念,用这两个有“惊人表现力”的概念来解释量纠缠现象,这多少与科学的想象和勇气有关,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科学的想象还是需要的,万一证实了昵?”。可以用哲学的“等效原理”来理解本作者的这种“概念思维”,当我们理解了引力和电磁力的作用时,不会对它们“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感到怀疑,同样,当我们未能理解“缠力”的相互作用时,对它“神秘莫测”的作用方式会感到怀疑、感到不可思议。就像量纠缠是一种未知的现象一样,“纠缠力”是一种未知的力,也许它是一种新的基本力,一直以来“逃离”了科学家的视野,现在到了发现它的时候。也许科学家发现“缠力”就像他们已经发现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一样。本作者曾经“满怀期待”地提出了一个倡议:将惯性力列为自然的基本力,如果将科学家正在探索的“暗能量”看成是“第5基本力”,那么可以将惯性力看成是“第6基本力”,现在,如果能够证明在粒纠缠中存在“缠力”,我们则可以将“缠力”看成是“第7基本力”。如果在两个纠缠的粒之间没有一种“力”的传递,我们很难相信,当一个粒的状态改变时,另一个粒能够“平白无故”地改变自己的状态,应该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作用,我们暂时将这种自然的力量定义为“缠力”。“缠力”不是“禅力”,“缠力”是一种自然之力,而“禅力”则是一种超自然之力,尽管有不少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用“禅力”来解释量纠缠现象,但是,本作者相信“缠力”的解释,伟大的自然一定用“缠力”来构造量纠缠现象,大自然用“禅力”来构造量的纠缠行为,这种认识一定是人们的主观臆造。

  如果能够证明在量纠缠中存在一种“力”的作用,那么本作者就会“心安理得”,至于“纠缠力”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力?我们期待物理学家在量实验中获得更多的发现。今天是星期五,在这个平静的周末,本作者产生了“我有一个梦想”的念头,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的在量纠缠中发现了某种“力”的作用,那么请本作者的粉丝在某个“夜宴”的时候为本作者的这一猜想敬上一杯“可喜可贺”的美酒。

  (邓如山2017-6-9邮箱:deepmind_123@163.)

  (Thereisa"forceofquaa"within"Phenomenonofquaa"?ItisanewFualforature?)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