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爱因斯坦错与对的“认知纠缠”
根据英国《独立报》的报道,IBM在量计算机的研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今年年底能够制作一台模拟的样机,它的运算速度比我们现在使用的“传统计算机”快了数百万倍。IBM开发的被称之为“IBMQ”的量计算系统十分接近现实的应用,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IBM的研究人员开始准备为模拟的计算机设置程序。IBM加大了投入,加快了节奏,预计量计算机在未来的几年得以“出炉”,这种“梦想机器”将在工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IBMQ”利用量力学的“叠加原理”,计算器中的电在同一时刻处于两种状态,可以利用量的不确定状态来解决信息传递中深刻而复杂的问题。除了量计算机的研制,量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量理论建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量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原能发电、激光、核磁共振、纳米材料、纳米医药等突破性的技术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史家提出了“量技术革命”的概念,第一次量技术革命以光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量技术革命则以量计算机和量通讯技术为标志,根据科学史家的这种划分,我们正在进入第二次量技术革命的时代,中国科学家以发射“墨号”量通讯卫星为契机,迈入了量通讯领域的前沿地带。
根据中国科学院量信息与量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陆朝阳教授的介绍,目前的物理实验不能为量纠缠现象作最后的“定调”,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开展了大量实验,无一例外地证实了量的纠缠行为,但是,这些实验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不能达到理想检验的目标,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通讯实验卫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物理实验的漏洞,第一次提供了太空的实验平台,通过超远的距离来检验量纠缠。陆朝阳教授认为,即使建立了太空检验的平台,不一定能达到“终极检验”的目的,要在几十万公里的距离上才能更有效地检验量纠缠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在月球上建立量观测站,实现地月之间对纠缠粒的“分发”,为了达到在月球和更远的太空建立量观测站的目标,中国科学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射量通讯卫星只是向着“终极检验”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针对人们关心的有关太空重力场会不会影响量力学实验的结果,陆朝阳教授表示,在地面进行的量纠缠实验不同于太空,目前不清楚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会不会影响量实验的结果,如果发现引力场影响量的纠缠行为,那么也许意味着一种新的物理机制,能够导引“新物理学”的产生。新的物理实验在开启一扇大门时没有关闭另一扇大门,中国科学家建立“墨号”太空实验平台,可以检验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还可以检验太空微重力场对量通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爱因斯坦在1935年发表的感言,爱因斯坦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中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引力场影响时空的属性,引力场越强,对时空弯曲的程度越大;反之,引力场越弱,对时空弯曲的程度越。爱因斯坦提出的现代物理时空观和牛顿的经典物理时空观有共同的、等效的关联,符合局部、弱的“等效原理”,他在和量物理学家的争辩中站在经典和近代物理学家的共同立场上,极力否定量纠缠行为的可能,他不相信纠缠粒的“超距作用”,认为粒间的“心灵感应”违反了经典和相对论物理学共同遵循的“先验逻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设想,当两个人的心灵发生“纠缠”时,一个人的行为“顺其自然”地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行为,比如:“我”错过了公交,上班迟到了,“你”也错过了公交,上班也迟到了;“我”穿上一双新奇的袜,跑进运动场,“你”也穿上一双新奇的袜,同时跑进另一个运动场。偶遇和“心灵感应”可能发生,但是,量纠缠在已知的实验中严格地发生,就好像在粒之间产生严格的“心灵感应”一样。一对、甚至多个粒一旦发生相互纠缠,不管它们相距多远,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眼前”,都能实现超时空的信息传递,纠缠的粒“最美丽”,最神奇,它们完全逃避了牛顿和爱因斯坦描述的物理规律,当我们测量一个粒的属性时,另一个粒的属性自动地随之改变,或者一个粒的变化会立刻影响到另一个粒。
无论人类的“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多么发达,掌握和开发了各式各样的量技术,正在开发量计算机的芯片和软件,但是,量技术所依据的量理论还得不到完美、可靠、合理的解释,量纠缠超越了广义相对论的解释范围,超越了人类科学认知的极限,落入了“广义测不准原理”的作用领域,我们可以找到相对完美、可靠、合理的理论解释,但是,不要指望在不远的将来获得“最完美、最可靠、最合理”的理论阐释。量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非常精确,但是,两种理论体系并不完备,存在这样和那样的漏洞。广义相对论构成现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量力学则构成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和原物理学的基础,同样,量力学为发达的半导体工业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切科学的基础应当是量物理学,我们还是对量力学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当试图去理解量行为的奇异和神秘性时,我们发现量的行为似乎比过去理解的更为奇特和神秘。由于“量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的物体,比如:房、车和行人,这些物体并没有显示量世界的奇异和诡秘,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感受到一些大脑“神经元”物质的微妙变化。
相互纠缠粒的信息传递超过了光速,甚至达到了“瞬间传递”,纠缠粒的运动规律显然违反了相对论的解释,这是爱因斯坦“我用一生去反对你”的原因,“你”指的是纠缠粒超光速信息传递的“幽灵作用”。绝大多数的量物理学家无不感叹地指出,“爱因斯坦错了”,本作者也认为,爱因斯坦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不是在引力场方程中人为地添置一项宇宙学常数,而是不能接受粒行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粒的量行为既违背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知觉,也违背了哲学经验主义和经验分析主义者信仰的因果律。但是,就像爱因斯坦犯下的“最大错误”变成了最正确性的选择一样,他极力反对量的“幽灵行径”,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正确的认识。物理宇宙学家发现,宇宙学常数后来指向了“暗能量”,按照本作者提出的哲学“等效原理”,宇宙学常数和暗能量之间符合“等效性解释”,我们只要将爱因斯坦“宇宙学常数”的概念作适当的修正,赋予现代宇宙学的含义,就可以用宇宙学常数的概念来描述暗能量。在某种意义上讲,爱因斯坦预言了“暗能量”,但是,这和他预言的引力波不是一回事,引力波的预言符合科学发现的逻辑,而“暗能量”的预言主要与爱因斯坦的个人信仰有关,他“忙中出错”地设置了宇宙学常数项,不是为了明宇宙的膨胀,而是为了保持宇宙的恒稳态,一个膨胀的宇宙违背了他的科学信仰。
“广义测不准原理”在量世界表现得十分明显,本作者考虑到这一原理的作用,不能不提醒世界上的科学爱好者,爱因斯坦极力反对的“超距作用”不一定是完全错误的,纠缠粒超光速的信息传递的确违背了广义相对论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讲,“爱因斯坦错了”,存在他曾经否定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然而,超光速的信息移动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超距作用”,只有当信息流动达到无限的速度时,本作者才会相信“超距作用”在物理世界的可能性,真正意义的“超距作用”等于无限的传输速度,或者超距作用、瞬刻传递和无限速度传输的概念之间符合“等效性解释”,属于“同一性”概念。IBM研制的量计算机没有实现无限速度的算法能力,中国科学家建立的“墨号”量通讯实验平台只在“天与地”的很短距离上检验量纠缠现象。纠缠粒信息传递速度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一个有待检验的物理问题,不是一个先验的“公理”,如果爱因斯坦质疑、否定量信息传输无限性的“先验真理”,那么,爱因斯坦也许对了。光速不一定是宇宙中的最大速度,爱因斯坦也许错了。总之,爱因斯坦的对与错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判断这种对与错的标准有待于量力学的更大发展。如果爱因斯坦否定“超距作用”的观点对了,那么他的科学观点能够挽救经验主义和经验分析主义的哲学学,因果律仍然是我们可以信赖的“铁律”,当看到太阳落山时,我们知道这是“收工”的时辰,反之,如果爱因斯坦否定“超距作用”的观点错了,那么我们也不必“黯然神伤”,对“迷失的因果律”感到惋惜,就像科学作家斯图亚特·克拉克最近在《新科学家》杂志撰写的文章中表述的那样,诡异的量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诡异。
(邓如山2017-3-8邮箱:deepmind_123@163.)
(nitiveenta”isectedwith“wrong”and“right”)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