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虎皮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八章 虎皮 (1 / 3)
        凤凰里,吕氏宅院。

        吕布领着一众军官、文吏游览自己的书房,这些人的惊诧让吕布十分的满意,并得意洋洋的:“诸君还未见某家内弟魏扬祖藏书,据不下五千卷。”

        张辽闻言瞪大了双眼,遗憾道:“奉先兄,魏兄置业于雒都,我等也只能望而兴叹。”

        其他人也是期盼之余空有遗憾,吕布则笑吟吟道:“雒都之中,某不知扬祖藏书多少。光是这阳曲,就有三五千卷之多。知此事者尚少,然知之者,皆去借阅,姑丈慷慨大度,无有不允。”

        张辽等一众人闻言大喜,齐齐向吕布拱手,请吕布出面借书。

        真的是借书看?不,是借书来誊抄,经吕布之口,这些人都清楚魏越是蔡邕的亲传弟,手上有最正统的原版石经。石经版本,是今后朝廷征举孝廉、贤良、方正等人才时的考试纲领,是今后官吏选拔的思想准则,谁敢不上心?

        别整个并州,就太原郡中,能有原版石经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个人!光是阳曲县中,郭家能否凑齐原版石经还是两。

        儒生喜欢在誊抄经文时对某个字采用通假字或异体字,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出利于自己的解释。这是古文经、今文经争端的由来,现在石经也有这样的标准:用楷书誊抄的,一字不差的才是石经原版!

        不是你重新把家中的旧书校准一下就能自称石经版本的,这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誊抄,还不能出错。

        文字,对除魏越之外的所有人看来都有一种神圣性,这是沟通自然的媒介,从上古时期巫师掌握文字专司祭祀以来,是否能学习文字,完全是定义人上人,人下人的最高标准。

        正是因为文字的特殊性,创造出楷书的蔡邕也不得不捏着鼻承认朝野的法‘如蒙神授’,这是一种夸张,也是一种解释,不是蔡邕努力钻研创造出来的,仿佛是神人传授的,是蔡邕灵机一现创造出来。

        楷书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蔡邕多努力多有天赋,而是有灵机。

        灵机何来?神人所授。

        石经出世至今,楷书已有神化的趋势,那么多的书法家都认可蔡邕‘如蒙神授’的法,并推动法。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努力么?他们也很努力,之所以不如蔡邕创造出楷书,是因为蔡邕‘如蒙神授’,而他们没有。这些书法家中,有一个人叫做刘宏……所以,蔡邕如今名振海内,依旧待在江东钓鱼度日。

        借书比借钱还要困难,有钱的人家不一定有书,有书的都是讲究人,别借书,见不见你都是一个问题。

        吕布所谓的藏书五千卷是一种夸张法,如果严格来界定,五千卷指的不是五千册书,而是文字数量。竹简一卷大约五百字,五千卷文字数量为二百五十万。这个文字数量,对用竹简、丝绢为载体的人来,是难以想象的负担。

        而魏越喜欢用纸,不仅仅是魏越有钱能大批量用纸誊抄,更因为魏越手里有顾家生产的优良左伯纸。以纸为载体,二百五十万字,还装不满一座书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