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与灵隐寺 岳飞庙和六和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飞来峰与灵隐寺 岳飞庙和六和塔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日,这天的中午,我在杭州西湖出来,来到了大街上。听这里的包好吃,肉包皮薄馅大,肉嫩鲜香,肥而不腻,味美多汁。于是,在湖边的一家餐厅,吃了几个,味道还真不错。

        我的同学郭振凡,就曾这样过:在外面旅游,吃包最划算,又比较干净。因此,我也有了这样的习惯。之后,我来到了飞来峰景点。这时的天气,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飞来峰,在湖西的灵隐景区,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的洞壑。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到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会压死人。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在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一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谁也没有当真。济公急了,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拜堂的新娘,就往村外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都呼喊着追了出来。忽然,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一声,一座山峰飞来,降至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作为禅宗五山之首,飞来峰的石刻造像,是我国南方石窟,重要的艺术作品,这些雕琢在石灰岩的佛像,从五代十国至明朝,保存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佛像,为北汉乾佑四年所造。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精品。最为人所知的,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最早的,为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并环十八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元代的100余尊,汉、藏风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为佛教艺术之鸿宝。

        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集中在东南一侧。最南端的即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济公手掌印”。

        在飞来峰附近,有著名的灵隐寺,又名云林寺,背靠着北高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据,开山的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

        在灵隐寺游览,本是饶有兴致的事情。而我在这里,也遇到了不快。在大雄宝殿,我请摄影人员,照了一张留影。他们又要我再照一张,这是规矩。我只好在威震三洲,再照了一张。他们又提出,每一张底片,要洗两张。而且上面有“杭州灵隐留念”,这几个字要另外收钱。他们都是地方上的人,没有办法,我只好被宰了一次。

        我出了灵隐寺,来到西湖西北岳王庙。这是在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之地。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

        南宋的岳飞,是抗击金兵的要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葬于九曲丛祠旁。21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即现岳坟的所在地。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清康熙五十四年,予以重建。

        最后,我来到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为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太平天国时,改寺名为"开化寺"。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现存六和塔,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9米,占地888平方米。历经明正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可以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钱塘江大桥,水上行船的风帆,北面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六和塔的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每二层为一级,由螺旋阶梯相连,壁上饰有“须弥座”。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

        游人若清晨登塔,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所描述的那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据传《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圆寂于此。

        ,新v更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