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为而治情与理 小兰如月不可及
**五月六日。这一天的晚上,我想到给省委组织部,所投的稿件,便去了一下市体委宿舍,到了中学同学刘元敏家。在南昌三中读书时,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但一直相处很好的。他对我十分热情,给了一本《江西党建》杂志,为今年的第4期。我发表的文章,已经登在了那里。
这是一篇地理科普文章,为《漠河出现白夜的缘故》,内容如下:
漠河出现白夜的缘故
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地处在53°20′N的位置。这里每年的夏至日(6月21或22日),总要到将近21点,才会进入黄昏。即便是在夜,人们也能够看到,百步以内的景物。至次日凌晨1点多钟时,天色就已经大亮。这一种现象,将黄昏与晨光相连,在天文学上称之为白夜。那么,这是什么缘故,造成那样的奇观呢?
原来,地球周围的大气层,能够散射阳光。当地球的迎日面,受到阳光照射的同时,其上空的一部分阳光,在大气的散射作用下,可进入背日面边缘的上空,使得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分界不是很清楚,呈现出半明半暗的朦胧状态。因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时刻都在自转,其受光面、背光面、以及那条明暗模糊的交界,也在不停地移动。所以,当地在每天日出之前,总要经过那么一段,由暗转灰,然后渐亮的晨光,才会进入到真正的白昼,这就是黎明;在每天日落之后,总要经过那么一段,由明转灰,然后渐暗的昏影,才能进入到真正的黑夜,这就是黄昏。
再者,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是斜着身,环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存在着23°26′的夹角。在本半球的夏半年,极圈内会有极昼现象。在该地带周围较低纬度处,就会有这样的状况:头天的昏影尚未结束,第二天的晨光就已经开始。通宵达旦都会处于,这种半光明的朦胧状态。人们为了把这种现象,与真正的黑夜区分开来,称之为白夜。
由于北极圈的纬度,是66°34′N。这里的极昼,仅在夏至日的那一天。因此,漠河的白夜现象,就出现在夏至日前后。
在这一次,刘元敏还主动提出,帮我搞工作调动。他原在南昌三中读书时,是郭报兴老师,担任的班主任。现在的郭老师,已经不在三中教书了。到南昌市房屋开发公司,担任了总经理的职务。这与郭老师,原在江西工学院,学的土木专业有关。应该,现在专业对口了。
最近,刘元敏与郭老师,接触得比较多。刘元敏,可以争取把我,也调到那里去工作。在那个时候,城市房屋开发部门,可想而知,是一个很时髦的地方。对于我来,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能够向郭总经理推荐我,不仅因为是师生关系,而且,与其在省委组织部工作,也有很大的关系。
五月七日,这些天来,我都是无精打采的。也没有什么兴趣写日记,弄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自从上次生了病后,加上受到了刺激,我已发誓不再抽烟了。至少在目前这一阶段,已经是做到了。
今天中午下班后,在我穿过十六中,进入井冈山大道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见是原良种场中学的同事。他们是体育老师徐杰,化学老师喻宙飞,历史老师万柏新等。在旁边还有一个女老师,是我的学生。我只是认识,也确实很面熟。讲到她是郭国红时,我就完全记起来了。她是我在省良种场中学,所教的最后一届,高中文科班毕业生。
原来,郭国红是在一九八五年,考取了江西师院南昌分院,三年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又分回了省良种场中学教书。她还告诉我,班上的其他一些同学,也陆续考上了大学。像涂建平、涂春香、涂苏凤、衷水华等,这么一些学生,毕竟是有志气、有骨气和有毅力的。我有这样的学生,真感到欣慰。今天这几位老师,是在十六中,参加本科函授考试的。
上午,兰姑娘跟我,在下午会带录像带来。下午时,她果然带到学校来了。我们的相处,是那样的默契和有情感。但是,我已经不敢再有,那样不切实的想法了。后来,我和兰一起,去了学校的放像室。同敖老师、吴勇等,看了她带来的录像带。
下班回来时,敖老师坐上了吴勇的自行车,而兰则跟我一起走。我们两人是那样的亲近,但我还是抑制着情感,知道自己是没有这样的福分,能得到这样一个好宝贝。
我们之间的谈话,从我的自行车,谈到了我家的住处;然后,又从兰的办公室,谈到她在省武警总队,所住的地方。
“在武警总队,我一个人有一间房。但是,我不大愿意到那里去住。”兰告诉我。
“在家里住也好,这么近,比较方便一些。”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
“在家也没有什么意思,没什么玩的。”兰却又这样。
“那你在家,就跟你妈妈玩嘛。”我这句话,也有自己的苦衷。
兰听了我的话,看了看我,好像有什么话似的。唉,这是有情人眼神,应该是可以感受到的。难道她到现在,还没有男朋友?这又天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啊?弄得我又飘飘然的。还是无为而治吧,这一位好姑娘,在我的心目中,就像是一轮月亮,可望而不可及。自己还是不想这些事,省得到时又拔不出来。
对于那一位雪,她在我的心里,现在毕竟能够淡漠了。那是一个不值得自己,再去回忆的女孩。
五月八日,在这几天,我的那支心爱的钢笔,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我一直在寻找,结果在学校、家里,都翻遍了,仍然是没有找到。晚上,我在家里,又进行了彻底的清理,还是一无所获。这弄得我很是伤脑筋,想整的稿件,也一直没有整成。
我的这一支钢笔,到底会丢在哪里呢?家里、学校里都没有,是不是在路上丢了?或是上次在学校,领教龄津贴时,签过了字后,丢在了总务处办公室,没有带回来?
*v本\文*/来自\v\v/**\.Pi.,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