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观书院上庐山 三拐五一婚事办 (1 / 2)
一九八五年四月底的那天,我和王翠云老师,终于登上了秀峰,到达了马尾瀑布的落点。这样的景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真恨不得,架起画板,在这里画上几个时。
欣赏归欣赏,我们虽然作了准备,大不了自己另外乘车回去。但是,山下的情况不知如何。万一下面的车,还在等着我们的话,那就不大好交代了。因此,我们不敢多留,在这里喝了点水,再用清凉的瀑布水,洗了把脸,忍痛割爱,踏上了下山的路。
舒老师还在原地,耐心地等着我们。潘老师带着儿,早已经下山了。当我们快速回到集合地点,时针已快指到两点钟了。大家还在车上,等着我们。我们的心里,不由感到真是内疚。
回到车上,坐定以后,大家告诉,现在全车的人,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到达了秀峰的马尾瀑布。原来是如此,怪不得他们在那么早,就下山来了。
车开动了,并没有往回走。而是继续向前,来到了白鹿洞书院。这个地点,是在在庐山五老峰的南麓,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建成“庐山国学”。他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在此处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其形如洞,所以取名为白鹿洞。
宋朝时,书院讲学之风盛行。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因宋代理学家朱熹,与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从分布的方位和格局上看,书院坐北朝南。大四合院建筑,几进几出,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书院现存的石鹿,为明代遗物。跪式的石鹿,昂首竖耳,静视前方,端庄安祥。喻示在本书院,所希望出的弟,温顺听话,效忠国家。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独孔桥边,欣赏被溪水流穿的一块卧石。石上刻有“枕流”二字,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亲笔题写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