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小高家中访 公开教学为白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欣小高家中访 公开教学为白忙
        一九八○年五月,我在人民公园参加美术活动,为购买宣纸,得到了中心组负责人的便条。便条上,由于南昌市美术老师,要进行美术创作展览,需要购买宣纸,请樊书记和吴馆长,给予支持一下。

        几天以后的星期天,我带着这张便条,请同学郭振凡陪同,来到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所谓“八大山人”,只是别号。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626—1705年,享年八十岁。他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对清王朝不屈,出家为僧。后来又还俗,于南昌城郊,自筑陋室“寤歌草堂”,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可是,我当时见到馆内陈列的画,并不怎么很有兴趣。觉得在形象和比例上,缺乏一种直感上的美。这是受到资历上的限制,没有体会到画的意境。

        我们在馆内,找到书记樊徳康后,把教育局刘老师的条给了他。樊书记也很爽快,给我批了条以后,又去帮找了保管员。可是,这一天保管员不在,有事出去了。

        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先回来。在经过欣家里时,鬼使神差,我带着同学,还是去落了一下。郭振凡多次听我谈到欣,也想看一看这位姑娘的究竟。

        欣的家在江西铸锻厂宿舍,住在一楼,也是旧房,不过是砖房。这个时候,她正好在家。我们在一起聊了聊后,明今天在八大山纪念馆,批条买宣纸。因保管员不在,没有拿到。

        这个地方比较远,我再来的话不大方便。于是,我托欣在有空时,顺便帮去拿一下。欣还是愿意帮这个忙的,后来果真帮我办到了。不过她告诉我,这还是他哥哥帮去办的。我知道,欣除了有个哥哥外,还有一位在财经学院读书的妹妹。

        在端午节时,李洪和涂国柱老师,来到我家里。他们找我一起,到了高老师的家去玩。高老师的家,在坛口的东坛巷,也是老式的房。他见我们来了,很是高兴,并给予了热情款待。我们在这里吃了饭,玩了一整天,还见到了她的姐姐和妹妹等。

        李洪老师的专业,虽然学的是生物,但也喜欢画画和书法。在书法上,行楷字体写得比较好。以前他和家人在金溪县时,跟县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学过,在画画上,对油画比较感兴趣。

        涂国柱分到我校以后,对于找对象的事情,还是很实际的。他通过所里热心人的介绍,找了农场当地的一位女职工,为农业大队刘汉德主任的女儿,并且很快就结了婚。

        体育老师吴楠,与学部姜桂玲老师,常常在一起。他们通过打乒乓球,建立了感情,确定了恋爱关系。这两位老师,真可谓是银球传友谊,不久也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吴的年龄,虽然比姜还要几岁,两人在性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俩的恋爱,毕竟是成功了。

        根据市教研室美术中心组的安排,在六月底,将在我校开展美术教研活动,由我举行美术公开教学。在我的要求下,市教研室负责人刘迪喜,还专门写给了学校一封信。我带给学校的教务主任谢玉成,以跟学校打好招呼,获得他的支持。

        谢玉成见市教研室的领导给他写信,自然是受宠若惊,很为高兴。实际上,这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我的美术好,教学的水平高。无非是为了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玩一玩,采一采风而已。

        我为此作了精心准备,内容为“人物画单线临摹”。教学的演示样稿,取之于连环画《奇袭白虎团》。其中的侦察排长严伟才,腰系驳壳枪、一手拿着枝叶头圈,一手在召唤的全身形象。这本连环画,是画家杨文仁、李章庭、王启民、殷培华,根据京剧样板戏,集体创作的,画工十分精良。

        之前,向塘铁中的卢老师,曾到过我家。他对我的工笔画,大为赞赏。卢老师还主动提出,要送我一幅他创作的中国画,给予收藏。这对我来,有很大的鼓励。因此,在市教研室美术中心组开会,刘迪玺老师提出,要在我校搞一次美术活动时,我即准备搞工笔画的内容。

        可是在后来,由于这次前来我校教研活动的安排,正临近期末考试,各校的教学工作,都很为紧张。最后,这一次的教研活动,还是没有来成,只好给取消了。

        胡圆圆老师要调走了,他拿来了照相机,找我和邹木林、涂国柱等几位老师,在校园及附近照了几张相,以作为离开的留念。现在看到这几张相片,感到格外的珍贵。

        我们在所部食堂吃饭时,胡老师还是蛮有意思的。他常常会跟卖饭菜工作人员吵架,是饭菜打少了。对食堂的一位年轻人,特别恼火。而那位年轻人,也有一定的来头,并不买账,态度很不好。胡对此的比喻是:在解放前,地主老财剥削穷人,靠的是大斗进,斗出;现在食堂的人剥削我们,靠的就是那一把勺,抖来抖去的,以减少打菜的份量。

        不过,在所部食堂的工作人员中,也有给我们印象比较好的。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左师傅,据是所里为接待来客,特意从南昌高薪请来的。他不仅炒菜的技术好,在给我们打菜的时候,也很会做人。每次打菜时,最后总要多少加一点,让人感觉是特意多给的。因此,我们在所部食堂里,都喜欢在他的手上打饭菜。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