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华陪同看环境 不畏艰苦有信心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日,这一天的中午,我们新下放来的十几个知青,在九团二营九连,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亲友。在这个时候,大家不由感到有一种失落感。
我在这里遇到张国华同学后,他就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相对于我们这些新来的知青,他可算是个老资格的了。在这时,他热情地向我提出,到连队周围的一些地方,先去看一看这里的环境。我也想熟悉熟悉这个地方,便跟这他,一起走出了连队。
我在张国华同学的陪同下,向西走过了一个排灌站,先是逛到了就近的营部机关。这是一栋“工”字型的大平房,有女桢和一些树木的绿化,感觉比较清净。
再往前面,是营里的农机站了,棚里面,停有几台拖拉机。营里的商店也在这里,看过去比较简陋,只有一些少量的日用商品。张国华进去买了一包烟,递一支给我抽。我不会抽,没有接。他则一支接着一支,不停地抽着。
以前在班上时,张国华同学的表现一般,带一些调皮。我们在一起,玩得也不算多。但我的感觉,他是不会去抽烟的,想不到现在还这么大的烟瘾。难道是因为这里条件艰苦,精神压力大所致?
如果我们再往西去的话,那就是八连的畜牧排了。我们没有继续前行,转而上了南边的大堤,看到有一条河流,是赣江的一条分支,进入鄱阳湖。张国华告诉我,在去年夏天,鄱阳湖涨大水,有地方决了口,农场的大片稻田被淹。
我们往回连队的方向,一边走一边聊。逛到河边有石级台阶的地方,张国华指着这里,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连队的男知青,常会在这里洗澡。我感觉有些累了,便提出在这里的石级上,坐了下来歇一歇。于是,面对着东流的河水和拍岸的浪花,他向我介绍了连里的一些情况。
“在鲤鱼洲这个地方,劳动的强度很大。到了这里的人,只会读书是没有用的。关键的问题,是要看他会不会做事。你的那些特长,在这里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只有能够吃得了苦,劳动能力又强的人,才能够在这里呆得下去。”他的话意味深长,很有体会。仅仅一年的鲤鱼洲经历,让这位毕业不到两年的同学,已经变得成熟多了。
张国华同学的法,似乎是在向我隐约透露。以后的人生,将在这里面临着一大严峻的考验。不过,我可不是那种吃不得苦的人,当然也不会在乎这些。心里这样想:无非是强体力劳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有这么多的知青,都来到了鲤鱼洲农场。既然别人能够做得了的事情,自己还会有什么做不了的?
待回到了连队时,得知大队对我们新知青,已经进行了分配。原江西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九团,在去年就已经改了名,称为南昌市五星垦殖场了。可是,人们还是习惯用部队编制的称呼。总场为团部,分场为营,大队就是连队,生产队就是排,生产组就是班。
我的分配,是在农业排的三排一班,排里只有两个班。妹妹的身体不好,连里作了照顾,被分到了连里直属的科研班。我带来的行李,已经放到妹妹那里去了。我来到妹妹的宿舍,把自己的那部分拿了过来。
在三排有一位排长,两位副排长。正排长是一位老农,名叫刘二板,约有40岁。在两位副排长中,一位是南昌的老知青、大胡三毛;还有一位,是上海知青杨冬青。我们班的班长,是上海知青戴阿扣。副班长是一位南昌知青,在去年才过来的。
这里的建筑物,是一排排的砖瓦平房。在连部机关,除几个领导和干事外,还设有一个武装班。我看到他们在门前擦枪、晒枪,很是羡慕。连部和三排,同在一长栋;在东边那栋,为二排和畜牧排;二排后面的一栋,是一排和科研班;西边是家属区,以及一些老农所住的地方;再过去的话,就是畜牧排了。
我们寝室里的水泥地上,这时尽是一些烂泥浆;前面是一个大间,一共摆了四张有上下铺的木制床,住了6个知青。我睡在里面的一个上铺,一同来的新知青邓冬儿,睡在了我的下铺。前后的两窗户处,各有一张两斗书桌;后面有个尾间,本应是放农具的地方,住了一个放牛的上海知青。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叫周国忠。
下午,连里让我们新知青集中,发给了我们一些信纸和信封。上面均印有的字样,为“中国人民**江西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九团二营”。这样的字样,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军队编制,但多少能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让自己感到比较自豪。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改了名称。连里今天下午的安排,就是要求我们这些人,每人写好一份决心书,然后统一交上去。
这样的决心书,对于我来,还不是菜一碟。我很快就写完了,有满满的一张信纸。可是,在新来的这些知青中,竟有不少人不会写。这也非怪,有较多的知青,不仅是学历低,而且那时的不少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他们这些人见我写完了,围过来要抄我的。我想,要抄就抄吧,反正这只是例行公事,又不是在学校里写作业。就是那时写作业,也有不少人是抄的。我便把自己写的决心书,给了他们。他们拿到以后,如获至宝,抄写的速度倒是蛮快的。
原以为到了鲤鱼洲农场,连队的干部,就会立即发给我们生活费的。这是省建工局干部,在动员我们下放时,跟我们过的。可是,现在情况并不是这样,还要等到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才有。而我和妹妹在来这里时,竟没有让家里给带上点钱。
到吃晚饭的时候,就要我们自己用饭菜票买了。不少新来的知青,都和我跟妹妹一样,并没有准备生活费。我们向连里提出了这个问题,连里领导答应,可以先借给我们饭菜票。因此,大家都只得写了借条,先向连里借一借,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候。
上海知青、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忠德,看到我写的借条,引起了他的注意,很感兴趣地问:“这是你写的字呀?”
“是哦。”我有些不知所措地回答。
“你这字写得真好,以后在我们连里,要多帮搞搞宣传方面的工作。”他很赞赏地对我。
看来,我所有的特长,在这里还真能够得到发挥。这让我努力奋斗的信心,进一步地得到了加强。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