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借书助习画 初二老师有变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哥哥借书助习画 初二老师有变化
        一九七一年的寒假,哥哥为完成那本《油漆工艺》的定稿,在中山路的省图书馆,借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书籍参考。他见我对画画的兴趣那么浓厚,也为我借了一本厚厚的《陶瓷画法》。这一本书确实是不错,用笔有很多种技法。对于勾勒线条,有传统柳叶法、蚯蚓法、钉头鼠尾法等等。

        根据这本书上的传统技法,画图也不用先打轮廓,但整体效果不一定好。因为毕竟在陶瓷上作画的技艺,要求很高,多须一笔到位。在假期中,我用毛笔和墨汁,在白纸上画了很多的画。其中有不少是参照一些好的连环画,把那上面的英雄人物描绘下来。看到自己的画有那么逼真,心里有一种很愉悦的成就感。

        在这个假期,我的绘画水平,有比较大的进步。哥哥对我的学习,也寄予一定的希望。在过新年时,还特意跟我买了一支新的好钢笔。可惜的是,这支心爱的钢笔,没有用到多久,就被丢失了。

        春季开学后,我们在南昌三中,开始了就读初中的二年级。这样,我们在学校的班级名称,由原初一年级二连三排,改为了初二年级二连三排。我们班级的教室,也搬过了一个地方,转到了教学大楼二楼中部,朝西侧的第一间教室。

        在这一个学期,高我们一届的学生,在南昌三中仅读了一年,就已经初中毕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升入了高中一年级读书;还有一部分同学,则面向工厂,分配了工作,当上了工人。原从曙光学校来的王文明,曾担任学校红代会主任。这时,他也离开了学校,去参加工作了。

        学校的初一年级,进来了大量的新生。原因是学已经改为了五年制。我们下面的这一届初一年级,则是由学上来的的两个年级,合并成为了一届的学生。为了接纳新生的设施需要,学校也在本市的一家木器厂,订做了大量的新课桌。该木器厂的地址,在过八一大桥的昌北那边。这一批课桌,均是斜面的,两侧还有放墨水瓶的园窝。由我们这一届的学生,一张一张地,从那么远的地方,硬是扛着搬到学校里来的。

        我们的班主任吕萍老师,在新的学年,已经改教了化学。她原来担任数学课的时候,虽然也教得不错,但相对于担任化学科目的教学,更能发挥其专业特长。吕老师是在江西农学院毕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与化学科目有关。

        现在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是一位叫章士贞的男老师,当时约有30来岁。他并没有上过大学,仅是一个老三届的高中生。这位老师之前参过军,现由福建某炮兵部队转业,来到了我们学校担任教师。他对教学业务很是钻研,中学数学的基础也比较好。据,他在部队服役时,还发表过一些文艺作品。若干年后,他还在南昌地区,成为了具有一定名气的作家。我看过章老师的,有一些是反映学校生活的,写得很不错。

        章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是,他的口齿不大清,声音又,比较喜欢讽刺挖苦同学。如有一位同学,数学成绩比较差,上课的注意力不大集中。章老师便很刻薄地挖苦这位学生。还送该学生一个词语,为“鱼目混珠”。章老师的这种习惯,很伤同学们的自尊,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以后,在我们回忆起这位老师时,也常常会把那些事情,作为笑料来聊。

        我们的语文课,仍是连指导员陈秋兰教。在学习了**的光辉诗篇——《忆秦娥·娄山关》,陈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短文,作文的题目为《从头越》,作为学习**诗词的心得体会。我这篇短短的作文,也留到了现在,是所保存得最早的一篇文章。该短文的内容为:

        从头越

        今天,我们所上的语文课,学习了**的光辉诗篇——《亿秦娥·娄山关》。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很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红军战士,在伟大领袖**的领导下,英勇战斗,就是“真如铁”的关口,也不在话下。

        我想到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为了革命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得到解放,不畏艰苦,顽强奋战,不怕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可是,我自己在学习的困难面前,又是怎样做的呢?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对照起来,觉得是多么的羞愧啊!

        就拿自己这个学期的学习来吧,虽然自我感觉成绩也不算差,但在有时遇到一些难题就很头痛,没有力量去进行克服。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地向红军前辈们学习,有决心,有恒心去突破文化关,为革命而学而用,在新的一年里奋勇前进!

        在这个学期,我们还被常常组织上街,配合交通警察,在中山路黄庆仁栈药店处的十字路口,打着旗,维护交通秩序。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交通规则,制止市民违规过马路和闯红灯。

        那时,上面从农村招来了不少的农民,到城市来担任交通警察。按照程世清的做法,城市人可以下放到农村去,农村的人也可以到城市来工作,这样,可以缩城乡的三大差别。由于招到城市的交警,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在进行口头交流时,乡下的方言口音很重,在市民中引起了不少的笑话,特别是有人问路时的答话。有的交警,还和我们学生,交上了要好的朋友。也有同学跟交警起了外号,叫“酒瓶盖”。那时的警察,已经恢复了着装,戴上了**。

        这一年的春天,南昌市为了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将中山路的树木,全部砍倒挖掉。把原来的法国梧桐树和苍蝇树等,换上了常绿的樟树苗。这虽然是一项长远的举措,但由于樟树苗长得很慢,在三中读书的后几年夏天,我们却经受了难以躲避的暴晒之苦。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