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禅说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禅说 (2 / 5)
        渐渐地这种气势终于慢慢变淡,又而不在,但这当中的气势却又让我想到了在那所谓高僧法坛前忽然看到。旋又消失的那老和尚来。只是这个两个老和尚的气势比较起来,法坛前看到的和尚的虽是沛不可挡,但却让人感到亲切,寺后的和尚的气势虽强,但却甚是霸道。两人中的关联却是我不明了的。

        “自然”,这时我脑中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词来,“正是自然”。

        法坛前那老和尚的气势有如泰山、黄河,似亘古已存,既是生来存在,也就让人倍感亲切,心中不能生出其它来;但寺后的老和尚虽也是有着同样的气势,却总让人有了刻意而为的感觉,只是这两者差异仅在感官之间;而且寺后的老和尚身上的气势虽强,但比起法坛前的老和尚却也是相差甚远,有江湖以比海洋之感。

        “何谓佛法?”老和尚看着我,竟突然问道。

        “佛法?”

        “佛法就是要多积善德,多做善事,最好就是广修庙宇。”想到寺前那“高僧”的丑态,我略带叽讽地说道。

        “唉,施主定是在寺外见到圆智说法了吧,也难怪有些一说。圆智如此曲解佛法,自是令施主你心存怨念,但这原也不能只怪他一人。世人原是只重表象,而其中内在的却不为世人所知。”那老和尚沉声道。

        “世人只看表象,不及其内。”“怎么跟师父说我时差不多?”我心里暗暗思量。

        “那敢问大师这佛法何解?”

        那老和尚道:“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论经四十七年,最后在拘尸那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入涅,佛入灭后,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为《八十诵集》,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即为《四阿含》。”

        “众僧把佛祖所言所行编写成书,是为佛经。佛经初在长叶窟结集,是为大乘经,由迦叶主持编写,却只有五百僧人参加;跋波等未被请入,于是又在长叶窟外结集佛经,称窟外结集,后世称大众部,是为小乘经。佛刚入灭不久,座下弟子已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可见佛法易被误传。”

        “在佛入灭后四五百年间,天竺佛教也四分五裂,不断分化,最后形成二十派,《顺已理论》卷一道:虽有众经,诸众同诵,然其名句,互有差别。如大众部重视《增壹阿含》,根本有部则重《杂阿含》。佛家分化,原因无它,只是各自认为自己才是正宗,才是真正的理解了佛的宗义”

        老和尚看了我一眼,接着道:“而在佛故乡,不过百年,佛经也由于口传谬误,已是杂乱残缺,言不达意。《付法藏因缘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在竹林中听见一个僧人念《法句偈》中一句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就告诉这个僧人说原文应是若人生百岁,不得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僧人先是答应了,回去问他的师父,他师父却道阿难老朽,不必理会,且如前诵。阿难是佛的弟子,在佛的身边侍候了二十六年,以多闻第一而著称于世,但以他的权威,对佛经谬误竟然也是不能纠正。”

        “佛教自从天竺传入我国,由于初译者不知其解,生硬翻译,佛语生涩难明,使得世人对佛法的理解也就只停留在了表面。佛法传入中土后,智慧的中原人在宣讲佛义时就不免带上了自己的感情,加入了自己的思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