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家俱楼的新变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八一章 家俱楼的新变化
  “十六条”发布后,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对办公楼、家属楼的外墙写上白边红色楷体大字,家俱楼二层窗户下方的红墙上写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列宁主义”的最高领袖语录,全楼气象一新。

  楼里各家也像赶时髦似地重新布置家庭,敬谦从五一商店买来几个金边镜框,再到新华书店“请”回几张最高领袖身穿绿军装、接见红卫兵的彩色宣传画,精心镶嵌在镜框里,端端正正挂在室内的醒目地方。在写字台的玻璃砖下压着最高领袖《沁园春·长沙》的手写体诗词,桌上摆上最高领袖的选集和著作,房间中失去了卧室的温馨情调,有了办公室的庄重气氛。家昌也和俞母一起,把屋里过年时挂着的《打金枝》《杨金花夺帅印》两幅四屏年画撕了下来,在居室最中央的白墙上换成最高领袖的彩色宣传画。又在画像两边各粘贴一张红底白字的最高领袖语录,最高领袖英姿勃勃,通红语录耀眼生辉,房间装点和以前明显不同。

  家昌又从父母屋找来几本最高领袖著作单行本,都是封面有一红色竖条,红条内黑字题目,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实践论》《矛盾论》等。他把书穿上卷绳,在床头墙壁钉上钉,把书斜着一挂,整整齐齐,煞是醒目好看。家昌得意地拽过母亲观看,母亲看了只了一句:“挂在墙上也不能明你有多忠,放在枕边也不能你不诚,挂在哪也不如记在心里。”

  家昌觉得母亲得有理,挂了几天就摘下来了。

  家俱楼的家长们惊奇地发现,楼里的学生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自然摆臂,朝气蓬勃,雄姿英发。一些男生脱下去黑蓝色的学生装、便装,戴上端正的人民帽;女生换下红袄绿裤,剪去长辫,脑后梳着两只弯弯的“羊角辫”;他们脱去了皮鞋、凉鞋,穿上了黄胶鞋;放下了皮制、革制的书包,背上了黄挎包;黄挎包兜盖用红线绣上“为人民服务”手写体。

  最流行的穿戴是洗得发白的人字纹军装、鲜红的红卫兵袖标、人造革仿皮武装带。没有旧军装的学生们,就央求父母到商店去买草绿色、黄色的华达呢布,拿到成衣铺按照军装式样做成衣裤、帽,穿在身上虽不比旧军装自然洒脱,但比起学生服还是具有时代感的。由于突如其来而至的风潮,许多商店的草绿色、黄色的华达呢布出现脱销,成衣铺也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红卫兵袖标开始时是红布黑字,后来是红布黄字,再后来是厚呢黄字,尺幅越来越宽……

  俞芳有台“钻石”牌缝纫机,是机关车队到上海提车时敬谦求人给她买回来的,是魏家最贵重的固定资产。俞芳从受父母影响喜欢针黹,成家后孩多,平日缝缝补补、换季添置新衣,都离不开缝纫机。后来她买了《缝纫手册》《各式服装裁剪》等书籍,自己摸索琢磨,大胆实践,倒也自学成才,做的活与成衣铺不相上下。俞芳给家鸣做了一套黄色的仿军装衣裤和单帽,家鸣穿着正合身,虽没有武装带和黄挎包那样全副武装,也算随得上大溜,不觉落后。

  聂炳原、聂陇海父以前就军装不离身,自从旧人字纹军装成为最时髦的打扮后,苑琳把家里的旧军装拿出来给聂莎进行裁剪修改,聂莎穿在身上,短衣长裤,清秀妩媚,惹得楼内大人啧啧称赞,孩跟在身后艳羡咂嘴。

  马福斌率先在家俱楼成立了第一个红卫兵组织,他在家里找了一块红布,模仿最高领袖的笔体写上“红卫兵”三个大字,戴在左臂上;又借了个军帽戴在头上,找出来武装带扎在腰间;他把他的居室地中间摆上桌椅,不知从哪借来个油印机摆在桌上;自己用铁笔在钢板上歪歪斜斜刻着蜡纸,用油墨印刷传单,发布《通令》,俨然就是红卫兵的司令了。

  马福斌发布了红卫兵第一号《通令》,贴到家俱楼的大门旁显眼处,引来楼里的大人孩围观,《通令》内容:一是将家俱楼改名为“革命楼”;二是禁止楼内大人孩梳“飞机头”、烫发、扎长辫等资产阶级发型,禁止穿瘦腿裤、布拉吉等奇装异服;三是把家中带有封资修内容的书籍、画报、资料等,上缴到红卫兵司令部,集中统一销毁等等。

  马福斌年龄比家鸣大半年,两人从三年级就在机关学一个班,一直到乌江学毕业,两人又都考上了巴山中学。马福斌发育成熟早,长得健康壮实,平时在楼里并不显山露水,家昌自跟马福魁关系密切,厮混一起,马福斌也拿他视为弟。可是令家昌万万没有想到是运动开始后,马福斌在家俱楼竟然第一个从家昌头上开刀。

  d看就来 更快q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