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写春联 (1 / 2)
腊尽春回,一九六三年春节就要到了。
俞芳学校早已放寒假,她利用假期时间把家里的被褥枕套、门帘窗帘,全部浆洗一遍;屋里屋外,卧室厨房,墙壁地板,犄角旮旯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年。
俞芳调到奉京大学已经一年多了,工作上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处长蒋秀清和她以姐妹相称,处处都给她些关照,她本来就没有过多的奢求,顺心比什么都好;只是对科长林长贵虚头巴脑、点头哈腰有些看不惯,但这都无碍大局。
住在家俱楼三楼的黄柳,是从长春医科大学调过来的,现在校办室档案室任副主任,她的丈夫是东北局财委的巡视员裘伯祥。黄柳比俞芳大五岁,但长得文静白净,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些,一副女人的样。黄柳有两个孩,女儿裘凤在东北育才学校念高三,今年夏天就要考大学;儿裘麟正念初三,学习一般,黄柳正为此事犯愁,她的想法是儿能考上中专或者技校就知足了。
俞芳和黄柳都是沉稳低调的性格,又都是从高校调来,现在同住在大院一个楼,关系比其他教工就近一层。正巧学校有公用自行车,家远的干部可以租用,她俩就一人租一辆,一起骑车上下班,半个时路程倒也不觉得远。
俞母整天笑容满面,喜上眉梢,粮食定量已经恢复到,尽管主食还有粗细粮之分,可已经不再吃代食品了,拿粮本到粮站可以保证供应。副食方面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大众菜也不缺少,家里挖个菜窖,存储的菜足够吃上一冬。肉蛋虽是凭票供应,但随时到商店都能购买到。谁都不怀疑好日就要到来,家家都想迎迎喜气,去去霉气,热热闹闹,全家团圆,过个像模像样的春节。
俞苓、俞莲、俞芬学校放假,姐仨结伴提前一周就来到家俱楼,**回来也抢着帮大姐和母亲干活儿。俞母之前就做了准备,晚上用木板在椅上搭板铺,白天再拆开放到床下,房间宽敞倒也不觉得拥挤。俞母是一条肠挂两头,既挂着俞芬、俞莲,又牵着俞苓,闲暇无事时,俞母不是打听这个女儿的工作,就是关心那个女儿的婚姻。俞芳也难得有空闲时间和妹妹们亲近,大家尽情感受着大家庭温暖和睦的气氛。
俞芬去年夏季高考又受挫折,尽管师范学校在中专学校中录取分数最低,但她也没有考上。她虽然在莫利街学当实习老师快到一年,但她觉得莫利街学的环境条件太艰苦,不愿意继续干下去。这次她也不和姐姐们商量,自己做主向学校辞职,搬回自己的随身物品,连户口、粮食关系都一并起了回来。俞芬长这么大还没这么长时间离开母亲,整天跟在俞母身后诉苦撒娇,俞母对她:“可怜的孩,没经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你还得走考师范学校这条路,不然你是没有前途的!”母女俩经常唠着唠着就神伤落泪。
俞母再就是为俞苓的婚事着急,过了这个年,俞苓就三十周岁了,可现在还是独头蒜——没瓣(伴),当娘的怎能不着急呢?俞苓从就是个懂事的孩,帮家里干活儿,没少吃苦,长大挣钱后每月拿出一半工资,和大姐一起养活全家,俞母都记忆在心。俞苓的个人问题全家人都在为她着急,谁见谁问她何时结束“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的单身生活,她反倒宽慰大家道:“找爱人总不能像买土豆那样,抓个没疤拉的就行,婚姻讲缘分,慢慢遇,着急也没有用!我现在也挺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俞莲这年二十二岁,是哈尔滨市最好学的教师,风华正茂,心趣正高,暂时还没有让母亲操心的事。
俞盛、郑怡是除夕那天回来的,郑怡去年来家时还是俞盛的女友,今年回来却是俞盛的新媳妇了。她梳着两根长辫,辫上系有红结,刘海鬓角自然卷曲,毛领黑呢大衣,显现出婀娜妩媚的身段。郑怡话温柔动听,话暖人心,她把俞盛特意去王府井买的“稻香村”南式糕点、茯苓果脯、栗羊羹,自己单位发的“凌川”白酒、沟帮烧鸡、锦州菜都拿出来。大家拿回来的年货摆在俞母面前堆成山,俞母笑道:“真是‘大河有水河满,大河无水河干’,今年国家经济好转了,你们回来也比去年带回的东西丰盛了。”
郑怡抢着:“还是娘认识高,得极是!”
俞莲用手挎着娘的胳膊,撒娇地:“那当然了,娘天天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形势都在心里装着呢。”
俞母见俞芬站在一旁没言语,就笑着:“这一年不见,老丫头出挑成大姑娘了,结结实实,可不像前几年弱不胜衣似的!”
俞芬绷着脸嘟囔了一句:“也没顾上给娘买点体己的衣物啥的!”
俞母:“你们看我缺什么,什么都不差,你大姐年前又给做一套新袄裤,一会儿穿给你们看,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就比什么山珍海味、绫罗绸缎都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