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长长的走廊
俞芳的到来,家庭完整,家人团圆,敬谦一向紧锁着的双眉也放开了,面部表情由阴转晴,露出久违的笑容,久别胜新婚,自不必。
那个年代的父亲,也叫“当家的”、“掌柜的”,封建礼教在他们身上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别看敬谦在单位内向低调、忍让相处,见到街坊邻居也常露笑容,可对孩却崇尚“严父慈母”,“不严不能成器”的严厉管束手段。他每天下班就回到自己屋中看书、写东西,不到吃饭不出来,哪有与孩的亲近和沟通;吃饭时也是不苟言笑,如遇不顺心的事也会和孩急头白脸、借题发挥;家鸣哥俩见了父亲既不敢抬头也不敢话,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敬谦打人下手特别狠,家鸣从淘气,挨的打最多,家昌胆并不惹事,但也没少跟着哥哥陪绑挨打,家鸣每天见到父亲就像受刑一样难受,家昌也唯恐躲之不及,时间长了父间的感情必然疏远。
俞芳与敬谦的性格正相反,她外向直爽,热情大度,不管遇到什么愁烦事,过去拉倒,教育孩讲究“船到转弯自然直”、“过严恐生不虞”的爱抚宽容,两口的互补性格和一张一弛的教育方法倒也配合默契。家昌从懂事起就没有离开过俞芳,这一段时间没有母爱的生活,使家昌特别想念母亲,他时常想起在托儿所时,母亲冒着凛冽的寒风,把他包裹在厚厚的棉被中,吃力地挤着公交汽车;在幼儿园长托时,每到周末自己都会扒在铁门里,遥望着母亲的身影,盼望她的到来;上学的时候,非常希望得上个头疼脑热的病,那样就会躺在床上,充分享受着母亲的爱抚。
家鸣则不然,母亲的到来固然使他少看了父亲的白眉白眼,但对姥姥的来家却异常兴奋,好像是来了保护神。家鸣和姥姥的感情最深,从是拽着姥姥的衣襟长大的,他少不更事,父亲从就看不上他,母亲的主要精力又在弟弟妹妹身上,只有姥姥像眼珠那样呵护他,照顾他。家鸣忘不了在自己有病时,是姥姥抱着他去的医院;忘不了自己被邻居孩欺负时,是姥姥大吵大闹去找人家大人;忘不了在父亲打他时,是姥姥用身体护着他,甚至因此事几次与父亲闹僵,收拾东西要离开魏家。
俞母的到来,敬谦和家鸣、家昌再不用去“吃食堂”了。敬谦得知俞芳她们要来前,就带着家鸣、家昌在自家南窗户下,用红砖黄泥砌起了一个行军灶,还备了些煤球柴禾,“闷罐”放在灶上就能烧饭。他还从行政处临时借个煤油炉,以备阴天下雨时急用。俞母真是干啥就吆喝啥,她把做饭看作自己神圣的职责,放下手中的包袱就找灶锅灶台,翻腾柴米油盐,点火做饭。
此时,大院内的商店和机关粮站都已开业,商店的前趟平房卖食品和日用品,后趟平房卖副食品和蔬菜,平房之间有走廊相通,走廊两侧空地是商店库房。买粮是按粮证供应的定量,粗粮为主,少许细粮,代食品可以随便买。困难时期虽然城市、农村商品供应短缺,但在大院商店却能买回土豆、地、萝卜、大葱等蔬菜;在机关粮站仍能按时买到供应的粮食和代食品。
院外宁山路有一处议价粮站,可以不用粮票拿钱购买粮食,只是价格要贵一些,敬谦经常骑自行车去那里,买些粗米黑面,碎挂面回来做着吃。有一次他在议价粮站买回了十斤大麦米,据是从国外进口的,人吃多了会胀肚,他就把米放进保温暖瓶的开水中泡上一宿,然后再把米放到锅里和红薯一起煮,煮出的红薯粥吃到嘴里滑溜溜的。
魏家的午饭、晚饭通常在屋外炉灶由俞母做,做好饭从南窗户递进屋来,全家围在一起吃。俞母做早饭是在水房用煤油炉来做,一是用水方便,二是不用生火烧煤,做好饭后要端回家来吃。家昌至今都不会忘记从水房往回端饭的情景,家鸣、家昌端的是盛饭的锅,俞母端的是盛满粥菜的大黑锅,那长长的走廊、沉重的汤饭、佝偻的腰肢、蹒跚的步履……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