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晋国霸业再起1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晋国霸业再起1 (2 / 2)
        程婴害了自己的儿,又背负恶名,然后拿着赏金,带着赵朔的儿再一次隐居,抚养他长大,这个儿名叫赵武。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就是十五年。这一年,晋景公生病了,卜了一卦,卦象上显示:“有人有功于晋,却没能存在。”上卿韩厥乘机道:“卦象上的是赵家,赵盾有功于晋,却不能生存。”然后又赵家还有个孤儿,名叫赵武。晋景公心想神灵都这么,那就恢复赵家吧,于是派人把赵武接了回来,并且把原来赵家的封地都归还于他,同时又诛杀奸臣屠岸贾等人,就这样,赵家死而复话了!

        韩厥从父母双亡,是赵衰收留了他,这么一来,韩厥和赵盾就成了兄弟,赵盾很喜欢他,也很器重他,韩厥对赵家也知恩图报,赵朔临死的时候就是“托孤”于他,道:“你一定要让赵家复兴,这样我才能瞑目啊!”现在韩厥不负所托,终于使赵家又活了过来。

        赵家复活后,程婴不再留恋,不顾赵武的劝阻,直接自杀,追随好友公孙杵臼去了。赵家这番“死而复活”的故事后来被元朝的艺术家们改编成了杂剧《赵氏孤儿》。

        赵武的儿名叫赵成,爷俩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是都很会走“群众路线”。此时的赵家刚刚复兴,父二人都心谨慎的很,决不当“出头鸟”,平时又都平易近人,群众基础搞得很好,赵家的实力在慢慢恢复。

        赵成的儿名叫赵鞅,谥号赵简,这是个很有本事的哥们,赵鞅求贤若渴,手下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且在当时晋国六卿的私田里,赵家的一亩是最大的(征收赋税时按亩征收,一亩地大,就意味着赋税低,耕种者的负担)。

        后来吴王阖闾曾问他手下大将孙武(就是“兵圣”孙):“你看晋国六卿,谁最先灭亡啊?”

        孙武:“范氏、中兴氏的私田是以160步为一亩,韩氏、魏氏180步为一亩,赵氏240步一亩(晋国帮主的田地是‘步百为亩’),范氏和中兴氏收入最多,就会骄傲,最早灭亡;智氏与范氏、中兴氏的情况差不多,随后灭亡;韩、魏的田亩较大,因此灭亡较晚,赵氏的田亩最大,养的武士虽少,但是最得民心,晋国是属于他的!”

        甭,孙武不仅打仗有一套,在政治上也很有眼光,不过政治上的事非常复杂,“田亩的大”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孙武前面的预测都对,只是最后一条错了,赵家并没有一家得晋,而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赵鞅不仅会拉拢人心,在治理国家方面上也很有一套,公元前513年,赵鞅在汝水之旁铸造了一个大鼎,然后将晋国前人处理刑事事件的判例刻于鼎上,公诸于世,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为“铸刑鼎”事件。鲁国的孔知道这件事后,却非常愤怒,道:“晋国是要灭亡了,将法律刻于鼎上,这么一来,人民只关注于鼎上的条文,尊贵卑贱的次序就会被打乱,这样又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孔老夫的话历来都是以迂腐著称的,这句话当然也不例外,“以法治国”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但是怎么着也比“以亲情治国”、“以心情治国”(习惯法)好得多。

        赵鞅“铸刑鼎”行为尽管不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早在二十多年前,公元前536年,郑国的一个著名政治家产就铸了一次“刑鼎”,这是我国成文法的开端(这事后面还会),但在当时,产“铸刑鼎”事件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赵鞅的大,从此之后,我国结束“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的时代!

        d看就来q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