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章 庄王问鼎3 (1 / 2)
武林盟主晋国见郑国居然胆敢主动无条件的进攻宋国,很是愤怒,就召集**大军,当年夏天要进攻郑国,为宋国保仇。楚庄王听还有这种事后,就立刻派出楚军北上救援郑国,支持郑国人民的郑国保卫战。楚军的办事效率挺高,高到**大军还没有行动呢,楚国的救援部队就已经到了。晋国赵盾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仗没法打了,行了,啥都别了,**大军也不用召集了,大伙都回去吧!
晋国的软弱更加促进了楚庄王的北进之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楚军北上,到达河南洛阳一带。周王见楚军居然跑到了自己的地盘,心里十分慌张,立刻就派出很聪明的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见到他后,就趁机寻问九鼎的大和重量。
成语“问鼎中原”和“庄王问鼎”皆出于此。
王孙满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曾断定“秦军进攻郑国会失败”,现在长大了,还是很聪明,这时见楚庄王的问题不怀好意,就:“国家的兴亡,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见他“答非所问”,就:“九鼎又有什么好稀罕的,我们楚国的士兵只要把兵器上的戈尖、矛头折断收集在一起,就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听他这么,觉得今天要是不露两手,这个楚王弄不好就不走了,于是道:“楚王,你怎么忘记九鼎的来历了,夏朝初年,各方的诸侯都来臣服,由九州的长官贡献金(汉朝之前的金,为铜)铸成九鼎,同时还将天下各州的山河物产画成图形,刻于鼎上,象征着整个天下。后来夏桀无道,九鼎归商,再后来商纣失德,九鼎就归了我们大周朝。可见只要有德,鼎虽也搬不走,没有德义,鼎再大也保不住。上天允许我们周朝有30代700年的天下,现在我们周朝虽然衰落了,可是天命还没有结束,所以鼎的大不是你能过问的!”
楚庄王一听九鼎还有这么大的来历,就不再寻问了!
王孙满这番话,听上去朗朗上口,其实基本上是纯忽悠,据今人考证,在商代之前,我国的鼎是没有花纹的,所谓的“夏禹铸九鼎”,纯粹是个传。王孙满“在德不在鼎”,这句话倒是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在承认周朝衰落之后,为了雷住楚庄王,又搬出了天命,上天允许周朝有30代700年,这就明摆着是前后矛盾了。此外,王孙满忽悠的这“30代700年”,还真少了,事实上,周朝共历经了30代37王,790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王孙满这番话其实也忽悠不住楚庄王,楚庄王知道现在不可能取代周朝,于是就撤兵回去了。
(3)赵盾执政
晋灵公即位后,年幼无知,所以头几年都是赵盾在当“摄政王”,独揽大权。
秦康公被赵盾忽悠了后,很是愤怒,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就带着士会等人来了个“御驾亲征”,要为白乙丙等人报仇,赵盾自是来者不惧,亲自率兵抵抗。
赵盾是个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虽然在权力斗争上是个高手,但是在行军打仗上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不过没有关系,晋国这个国家很是特别,似乎从来都不缺少人才,似乎随时随地都有人才,这个时候,晋国上卿里,就有一个会打仗的,那就是之前送狐射姑一家去狄国的臾骈,经此一事后,赵盾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不是个杆,很快就提拔他当了上军佐。
这一次,晋军在河曲迎战秦兵,大战之前,上军佐臾骈:“秦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所以我军应当坚守不出。”赵盾一听这主意不错,就下令晋军坚壁清野。
秦康公找不到战机,就找来士会,问他有何妙计,士会:“赵盾最近提拔了一个叫臾骈的下属,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赵盾有个族弟,名叫赵穿,是晋襄公的女婿,此人年少无知,好战轻狂,而且还很讨厌臾骈,如果我们派出少量部队进攻他,赵穿一定会骄傲轻敌,出兵迎战,这样,我们就有机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