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秦晋分手1 (1 / 2)
秦晋两国的恩恩怨怨,总体来是晋国对不起秦国,晋惠公、晋怀公这对白眼狼父自不必,晋文公还有他儿晋襄公以及晋国后来的帮主们,总体来也都是“对不起”秦国。秦穆公一心想称霸中原,但是有晋文公、晋襄公压着,他这一辈都没有“出头之日”,秦穆公气愤之余,就把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到了西戎人的身上,最终称霸西戎。
其实所谓的“晋国对不起秦国”,是一种很肤浅的法。秦穆公帮助晋惠公、晋文公,按着的绝不是什么好心,他一心想跨过晋国,进而打入中原,当武林盟主,他之所以“帮助”晋国,也正是为此。可晋国也是想当武林盟主的,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武林也不可能有两个盟主,所以晋国肯定要限制秦国的势力,换句话,秦晋两家是一定要分手的。
(1)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是个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的人,现在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发现有恩的基本上都报完了,有仇的却还有一个郑国没有报复,于是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老秦共同发兵,进攻郑国。秦穆公与郑国本来没有恩怨,但是一来秦晋现在是友国,晋文公请他出兵,老秦不好拒绝;二来老秦觉得这是秦国东进的一个好机会,所以秦国也发兵了,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音犯)南。
接下来,就是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烛之武退秦师》,由于烛之武忽悠的本事比较高超,所以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
郑文公一听晋文公联合秦国的“野蛮人”打过来了,心里十分慌张,现在的郑国连一个晋国都打不过,更别是晋秦联军了!
这个时候,有个叫佚(音亿)之狐的大夫前来为他分忧,道:“主公可以派烛武去见秦军,如此,师必退。”郑文公一听,好啊,那就派烛之武去试试吧!
看来佚之狐也挺有才,不仅有识人之明,还知道这次郑国的突破口是秦国。
烛之武这个时候已经一把年纪了,一辈都不得重用,于是就抱怨了一下,道:“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人家,现在老了,更加没用了!”
郑文公本就知错能改,而且又知道现在不能得罪他,于是道:“未能及早重用你,是我的过错,可是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啊!”
烛之武见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向他道歉了,很是高兴,于是就来了个“夜缒(音坠)而出”,所谓“缒”,就是不开城门,用根绳吊个大筐,烛之武坐在大筐里,然后城里人把他从城墙上吊下去。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一上来就是忽悠,原话如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过来大致是这么个意思:烛之武先回顾了一下晋惠公这个白眼狼的所作所为,得出了一个“晋国这个国家是靠不住的”结论,然后又从地理上分析了一下灭郑之后,秦晋两国的利害得失(地理上,三个国家是这么分布的:郑国在东,晋国居中,秦国在西),得出了一个“灭郑只会强晋,晋强后,必定会向西进犯秦国”的结论,最后烛之武在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又来了个“推论”:不如留下郑国,我们愿与秦国友好,日后秦军东进的时候,我们郑国愿意当秦军的东道主。
烛之武这番话基本上是纯粹忽悠:第一,晋惠公是白眼狼,可是现在的晋文公不是啊!第二,“灭郑只会强晋”这话是对的,可是晋国强后,绝对不会向西进犯秦国。第三,秦穆公一直都没有东进成功,后来秦郑两国很快又翻脸了,所以郑国压根就没有给秦国当过东道主。
对于前两点,秦穆公心里是明白的,可是第三点是未来的事,他就不可能知道了,老秦觉得老烛挺实诚,这话的对呀,灭了郑国,只会强晋,对秦国一点好处都没有,而留下郑国,日后自己打进中原的时候,郑国还可以当一下弟跟班。
所以“认清”这一形势后的秦穆公就决定留下郑国,率领大军撤退了,走的时候,为了防止晋国人单方面行动,灭了郑国,特地留下三个将军帮助郑国人守城。
秦军的“不告而别”惹怒了晋国的将士,狐偃(犯)不禁大怒,来了个“请击之”(他要追打秦军),晋文公:“不可以,没有秦君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过头打他,不仁;与秦国翻脸,失去了同盟的国家,不智;用动乱代替修整(以乱易整。意思是我们现在应该撤军修整,而不是继续战斗),不武。我看啊,咱们也撤军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