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除夕论三国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除夕论三国 (1 / 2)
        李郁的香格里拉已经开张三天了,除了第一天的时候李郁去了酒楼,然后晚上回来前把所有事情都交接给了孙茂才去做了,他给自己偷懒找的借口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把孙茂才感动的眼泪哗哗的,头磕在地上砰砰的响。不过虽然没有去,但是每天都有人把流水抄写一份送到王府来给自己过目,看着这三天的流水帐,可以是日进斗金了。

        而且李郁写的三国演义也因为每天中晚两场经过酒楼里书的嘴巴,开始风靡长安了,随便抓一个摇头晃脑的问问,都听了这部奇书,当朝大儒元德秀曾言,著此书者实乃当世奇才,无人能出其右。这下让李郁的名声在民间和贵族之间更是显赫了,已经盖过了李白杜甫之人很多了,大家都已能见上襄阳王一面而为荣。

        但是有很多等不急在酒楼慢慢等听书的人,就跑到李郁府上来了,比如像李俶兄弟几人,当时李郁让人炒的几本并没赠送给他们,所以这几天是天天来磨牙。而且自己比较看中的岑参由于来京洛游学,后献书出仕未成,居无定所,所以被李郁邀王府来住了,更是给他弄了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身上已经深深的被刻印上了李郁的标识。

        三国的热度一直未消减,知道除夕夜了,还是有很多人在香格里拉等着听三国,除夕夜这天真好讲到了秋风五丈原。李郁没心情去管那些在酒楼里哭丞相的人了,上午去城外军营里慰问将士们了,每人三惯钱的赏钱,新军服两套,还有可以带回家给老娘和妻儿的鸡鸭鱼肉,大官职都一样的份列,没有多余的。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全部放假,除了几个光棍在营里职守之外,其余的都放到正月十五在回来,满意的看着将士们拿着赏赐出了军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下午回了王府,把在长安也无亲无故的李白等人都叫到了府里,大家想着写门联,贴对。王府的正大门是李郁自己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横批本王乐意。

        一开始大家看着这门联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很平淡。可是看了横批以后,全都抚掌大笑,杜甫更是直接的道“王爷秒才,平淡无奇之对,加了这一横批以后,正是秒语。”

        接下来大家各自给自己住的院上写了门联,大多为祈福之意,也有怀才不遇的抱怨,对于这些,李郁也没有责怪的意思了,毕竟后世倡导相对性的**的。

        贴完对就是开始准备晚上的不醉不归了,在后院最大的花厅里摆上了桌,不过不是之前用的那种矮桌了,是李郁特地叫人打的大圆桌,李郁当仁不让的坐在了主位,左边是岑参,挨着的是李白,杜甫,高适,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坐下。本来皇上和太都喊自己去吃年夜饭的,但是由于不知道应该答应谁为好,所以李郁就全拒绝了,自己在府里吃个痛快,再了,宫里的那些个厨真是笨的跟猪一样,到现在还有很多菜都烧不好,父皇没少在自己面前提话,要让自己府上的厨去宫里给他做饭去,自己是打死也没答应,正所谓死道友不死平僧呀。

        下午三点就开始喝上了,几杯酒一下肚,文人的风骚劲就全上来了,李白端着酒杯站起来“草民听闻殿下词琴书棋都很精通,尤其是书和琴更是一绝,不知今日能否能欣赏到?”

        李郁大方的站起来和李白碰了一杯,开口大笑道“既然是你李太白要听,本王岂能不如你愿,得,去给本王把琴拿来。”

        “前几日住在王府,傍晚之时曾听王爷抚琴一曲,至今任然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呀。”岑参这一个来月都一直住在王府,天凉了,李郁冷的不想伸手弹琴了,上几天听李俶,他父王赏给他的江南美人沈氏怀孕三个多月了。

        李郁即为自己侄儿高兴,也为大唐后继有人而高兴,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这个沈氏所生的就应该是唐德宗李适了,在安史之乱以后还算是名声不错的皇帝了。自己心里一高兴,就在书房里,抚琴一曲。

        等得把古筝拿来摆好后,李郁先是净手,又让人把焚香。才坐下来,“本王等会要弹的曲是本王写完三国演义之后有所感而谱的,请诸位倾听,曲名逍遥叹。”完以后就开始弹起古筝了,嘴里也跟在唱了起来。

        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夕阳赖着不走挂在墙头,舍不得我,昔日伊人耳边话,已和潮声向东流,再回首往事也随枫叶,一片片落,爱已走到尽头,恨也放弃承诺,命运自认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叹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刀钝刃乏恩断义绝梦方破,路荒遗叹饱览足迹没人懂,多年望眼欲穿过红尘滚滚,我没看透,自嘲墨尽千情万怨英杰愁,曲终人散发华鬓白红颜殁,烛残未觉与日争辉徒消瘦,当泪干血盈眶涌白雪纷飞,都成红。

        四人都被李郁的琴声和歌声深深的震撼到了,一直到结束一会,才从刚刚的震撼中清醒过来,李白最先话了“好一段,烛残未觉与日争辉徒消瘦让在下想起今天在王爷酒楼里所听的那段诸葛亮身死五丈原的情景了,虽已残烛之年,亦要与日争辉,最后只能徒呼奈何,可悲可叹。”

        “自嘲墨尽千情万怨英杰愁,曲终人散发华鬓白红颜殁。让在下感受到了那些壮志未酬的众多英杰人物的悲哀之处,既生瑜,何生亮。”杜甫也感受着伤感。

        高适刚准备话呢,就听外边有人道“此曲此词,确实能概括一下三国了,多是无奈和悲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