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抗清援朝(一)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7章 抗清援朝(一) (1 / 2)
        全罗道是朝鲜八道(即京畿道、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黄海道、平安道、江原道、咸镜道)之一,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是著名的粮仓。正因为如此,全罗道成了这次“抗清援朝”行动的第一站。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郑成功和毛雄辉达成了合作关系,两人都认为“跨海征东”去敲诈勒索倭国幕府将军获得巨额金银是个好主意,但由于近日清军在辽东、朝鲜的一系列动作,“抗清援朝”的优先度超过了“跨海征东”。这种优先度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

        在毛雄辉所来自的旧时间线,日本**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后,迁移了一些朝鲜人到中国东北种地,结果意外发现了一些品种的水稻抗寒能力极强,竟然能在东北平原茁壮生长。日本鬼、朝鲜二鬼当然都不是东西,但不等于他们的意外发现没有意义。事实上伪满时期的中国东北水稻产量相当惊人,而这恰恰是在新时间线上大规模开发辽东、以及比辽东更北的地区的一个契机。

        毛雄辉委托负责“抗清援朝”行动的赵应元、乙邦才两个总兵在朝鲜尽可能多地收集稻种,以用于此后的种植试验,当然就算没有找到耐寒稻种(毕竟有可能是在十七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突变),控制全罗道也等于扼住了朝鲜王国的咽喉。十七世纪并不是二十世纪,没有国际法,也没有两大阵营对立,所以“抗清援朝”只是美其名曰的法,这次行动的目的,除了尽可能地开辟市场外,就是把李氏朝鲜绑上镇江侯的战车,驻军、占领,将其转化为进攻满清“龙兴之地”的跳板。

        “这朝鲜可是当年洪武爷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就算是壬辰倭乱也是打完了没去占领……”对于毛雄辉要在朝鲜驻军的法,乙邦才其实是有点犯嘀咕的。相比之下,黑面武人赵应元就想的开的多——在他眼里这些软弱无能、偷奸耍滑的家伙还不如鞑呢,驻军那是给他们面!

        由于两者存在理念上的差异,在接近全罗道时候还发生了一场不大不的争论,乙邦才坚持认为应该“低调行事”,“与民秋毫无犯”,方可得到朝鲜人心,而赵应元对此嗤之以鼻——“大明对朝鲜那么好,朝鲜还不是被鞑一顿胖揍后投降了伪清,所以这世上没有赢不赢得人心的法,拳头大才是真理!”

        最终两者的争论以折衷的方式的做了定夺——船队肯定要在全罗道进行补给,直接抢吃相太差,不过贸易的时候为了保证朝鲜人老老实实的不使坏,必要的“威慑”还是要的。于是乎当初在定海县、在杭州府城外开着战船“贸易”的盛况再次出现,只不过朝鲜人这边用于支付的东西……除了米,就还是米了。

        “听镇江侯这地方产米,但怎么看都是出了米以外没别的了。”赵应元一边嘀咕,一边下令对“朝鲜人卖给咱们的米”进行严格的检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人家作假好歹是在米里掺沙,这拨不知死活的杂碎,他奶奶的居然是在沙里掺米!

        话这帮朝鲜人作假也有些门道——例如一大袋米最上面一层没沙,越往下面沙越多,若不是彻底翻起来查看,真的要被他们蒙混过去。黑面武人赵应元得知此事后,脸色变得黑红黑红的,乙邦才也很恼火,所以对“教训这帮狗贼”没有任何劝阻。于是乎此后一天是标准的“炮打棒”时间,而朝鲜人反应倒也“迅速”,迅速派出一个姓崔的官员进行交涉,并声称已把掺假的奸商绳之于法。

        “掺假的奸商?真当你赵爷爷那么好骗?杀几个替死鬼蒙混过关?不肯赔钱?轰!给老继续轰!”半天过后,朝鲜人那边彻底怂了,先是同意按照掺假米价值的三倍来赔偿大米,然后又同意按照耗费炮弹和火药的价值三倍来赔偿银。

        赵应元黑着个脸,对朝鲜人赔偿的大米和银进行了严酷的检查,事实证明朝鲜人的恐惧果然压倒了偷奸耍滑,这些大米和银两基本上没有掺假。

        乙邦才、赵应元非常卖力地收编大量的仆从军。这全罗道是粮食产区没错,但由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破产、流亡、饿肚的农户不在少数,这些人集中起来吃顿饱饭,稍加训练就是一支大军,虽然战斗力还是一泡稀,但作为辅兵还是勉强能用的。

        在全罗道搜集了大批的粮草和辅兵后,乙邦才和赵应元按照原定计划,北上前往忠清道,结果刚靠岸不久,就听到了一则“爆炸性”的消息——清军已经全力南下,攻入京畿道,威胁汉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