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 最后的谈判(下) (3 / 4)
“魏相邦还请代寡人向芈右相捎带一句话,就说华阳是个懂事孩子,在寡人这里过得很好,过几年待她年岁再大些,寡人再斟酌着立她为妃,请芈右相不需挂念。”
“懂事孩子?”
魏冉不由得停住了身,突然想起芈太后说气话要让华阳刺杀赵胜时的那般语气表情,差点没哭出来。这样的小伎俩对别人或许有用,可在赵胜这个诡诘之人面前却是舍了孩子也套不住狼,这让人情何以堪……
…………………………………………………………………………………………
赵秦和谈的最后一扇大门在轰然之间被关上了。魏冉确实也没有继续在邯郸待下去的必要。仅仅象征性的过了三天便取道向西而去,这一次照样是徐韩为相送,徐韩为照样是一团和气,但是魏冉知道,和气……当不得饭吃。
传统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必然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魏冉虽然无功而返,却并不认为自己这一趟邯郸之行没有收获,至少探明了赵胜的意图,不用再对赵国心存幻想,从而下定决心针锋相对也算是个重大收获。
魏冉自然是回咸阳去与芈太后和秦王他们想对策。而赵国依然继续着温吞水似地变革。北七郡(赵国北三郡以及原燕国北四郡的合称)的开发给赵国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由于赵胜最早的时候采取的不是强制性的移民开发,众巨商富贾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一方面给赵胜送钱花,一方面不遗余力的往云中、雁门、代郡北三郡以及从燕国接手的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派人开拓。几年之间已经使这七个郡的建设颇具规模,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据点,出现了大量集镇和村落,人口也渐渐上去了。
有人的地方才能有人气,当然另外还有许多原因,以后世秦朝驱逐匈奴之后移民三十万,最终又因为秦朝的覆灭,几乎所有移民又逃回中原来说,开发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当初移民的方式和目的有问题。
秦朝移民三十万的根本目的并非开发云中,而是为了戍守和防备匈奴。对云中的开发仅仅是为了戍守而养活移民的附属方式而已,苛政依然在,开垦土地又不是那么容易,谁会愿意留在那种胡患不断,随时都有可能倾家荡产掉脑袋,同时又难以耕种收粮,动不动就得饿肚子的破地方?
赵国对云中各郡的开发就不一样了。首先,匈奴、楼烦已经败灭,剩下的胡人在赵国的统治之下连口大气都不敢出,至于燕国原先所要防范的东胡在面对比燕国不知要强大多少倍的赵国威慑时更是连靠近边境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秦朝移民所面对的那种生死危机就不存在了。
其次,赵国派往北七郡的移民并非像秦朝那样强迫前往,而是以利相诱,先开始的几年采取的是集缁缕的方法让巨商富贾们招募无地少地百姓前去开垦,以资本的逐利性来说。这样的方式远比朝廷强制征招积极性要大的多。等各郡、特别是云中、雁门、代郡北三郡开发的有些规模了之后,赵胜果断停止集缁缕。却利用集缁缕以及在发展其他方面事业获得的巨量财富以朝廷的名义募民继续开发,同时给予移民者大量优惠条件,比如头三年免税,对确实因为贫穷而自愿迁徙的移民由朝廷提供农具及耕牛乃至粮食和钱款等等,这样的优惠条件怎么可能调动不起人们的热情?
当然了,单单只是保证安全和提供优惠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些做法的背后需要的是雄厚的财力支撑。赵胜多业并举,相互促进,其中一个原因不就是为了朝廷手里能有大量的金钱可以随时调用么。
有钱确实是好事,北七郡经过六年多的大规模开发,开垦了多少土地,建起了多少城邑集镇村庄暂且不去说了,只说人口一项就从原先的不足五十万迅速增加到了一百余万,其中单单云中一郡就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这还是未将匈奴人、楼烦人算进去的数字。不但大大缓解了原先人多地少的邯郸、蓟城等郡的压力,而且在大规模开拓土地的同时也巩固了朝廷对东北和西北边疆的控制。
除此以外,钱多的好处就是能够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赵国朝廷劝农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供大量财力和人力投入对新式工农器具的开发——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赵胜这个想当年在农村过了不少年的“作弊者”提供的方便——要想有优质农具用来提高生产力,必然要加大铁质农具的比例和质量,因此赵胜早在还是相邦的时候便对武安郭家的支持便显出了作用,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改良。苏铁冶炼法已经广泛使用。并且技术越来越纯熟,不论是生产的工农器具还是兵器都能保证达到高碳钢水平,而且生产量也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长,在许多方面完全取代了铜质用具,这样一来,工农业各方面的生产力,特别是在开发荒地上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