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六合天下第一政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六合天下第一政 (2 / 3)
        赵王胜六年春正月二十九,朝廷明诏调整规范各官各司职权,除昔日已有司士(吏)、司徒(户)、司马(兵)、司寇(刑)、司空(工)五署之外,另以六卿之太祝署划归庶务。改称司礼(礼),以此形成六司之制,并分立左右相邦,左相邦分管司士、司寇、司礼三署、右相邦分管司徒、司马、司空三署。以此达到分权目的。同时定职左右相邦为上卿,六司命及佐官为亚卿。

        正月三十再次明诏,合并掌管教育的学宫、官学为“学司”,改掌管典籍制度的六卿太宰署为“典司”,一并置于司礼署管辖;改管理宗室贵族牒谱的太宗署为“宗司”,置于司士署管辖。新设三司及六署原下属司职官定为下卿,因原学宫祭酒、太宰公、太宗公俱为上卿,故保留其上卿位,除祭酒荀况以司礼佐贰官职兼任“学司命”,越制享上卿位。今后除职,继任者以司礼佐贰兼任“学司命”为定制之外,原太宰与太宗皆调任新设官署任职,其司命之职由原佐贰代任。

        二月初一日续发明诏,在庶务六司之外另设司卿署,司命为上卿,与左右丞相平级直归君王管辖,将原六卿之中掌管祭祀的太祝署改为“司祭”,掌管史书记载的太史署改为“司史”,掌管占筮卜卦的太卜署改为“司卦”。掌管观察天象已定四时的太士署为“司运”,并称四卿,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因四司原长官为上卿,除将原太宰、太宗调任正副司卿以外。四卿皆已原任为上卿,待去职后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

        这一系列变动看似眼花缭乱。其实还是赵胜一向抱定的温水煮青蛙之法,虽然降低了六卿署的地位和作用,却保留了原掌权者的身份。这六位老爷子如今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还能再图什么?大王虽然对他们手中的官署该降的降,该合的合,而且将主要权利都并入了庶务官系统,致使宗室贵族们今后很难再借不受庶务官系统管辖的六卿署对朝政施加影响,但是既然保留了他们的名位,这就足以让他们老怀弥慰了。

        二月初二春社日再次发下的明诏已经与宗室贵族们没什么关系了,而是正儿八经的职权调整。命上卿范雎领衔建资政署,不受左右相邦管辖直达君王,入署官员为咨政,高可为上卿、低可为下大夫,供君王咨询政务及临时差遣各项事务所用;另从“学司”中分军庠归大将军府辖制,提云台署为上卿,原御史署改御史台,主官提为上卿,监管六司特别是司寇署,谏达君王。除此外又有多项命令并提。

        二月初三日,在朝廷结构调整妥善之后,明诏共有两份,其一涉及经济,明文规定此前所实行诸般政策决不可变,并且再次强调朝廷以钱庄调控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其二则是涉及军队,明令赵军调整为主军、辅军和乡军三等。

        主军就是常备军,包括邯郸郡军及各地诸军,由各军考校现任军职及军士,合格者留,不合格者退,并令各郡县每年选拔适龄壮士充入军中,定下十五万员额,除特别优异者升任军职以外,其余军士五年而退,还乡为辅兵。

        辅兵也就是预备役,除了从军中退下来的人以外,凡年满十八、未满三十的男丁全数在役。各人平常务农务商务工听其便,不过每三个月必须入营集训二十天,并且登记在册,取凭远行,随时听从朝廷征调戍守,保持半军事化管理。

        除了主军和辅军之外,剩下的就是乡军,乡军是年满三十退出辅军役又没有年满五十岁的所有男丁。这些人相对辅军来说。管理的就松了许多,不过每三个月也必须集训十天,以充做最后的武装力量,

        这样一来整个赵国就变成了与秦国一样全民皆兵的国家,而且由于实行五年轮兵制和分年龄不同训练和征调等级的制度,始终保持着常备军的年轻斗志以及预备役的齐整,即便不算三十岁到五十岁的那些乡军以及超过五十岁,比别国要早退出兵役十年以上的那些乡民男丁,单单这两样完全军事化和半军事化管理和训练的人数加起来就已经接近百万。

        与此同时,赵胜还在舍弃秦国经济和政治政策的同时全面吸纳了他们的军制。毫不掩饰的将二十等军爵制度原封不动的拿来为己所用。并且在加强各方面控制的基础上提高常备军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在军队之中大肆折腾自然是为了即将发生的战争,在战国时代,别看所有的强国都动不动就声称带甲百万。其实以这时候的人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谓的带甲百万不过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所用男丁的总称,即便这样还有许多国家纯属虚构,根本到不了这个数字,真正的常备军,也就是完全脱离了生产只当兵吃粮的人数就算秦国也就是十余万罢了,要是再多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了。秦国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人口远比他少的齐魏韩楚各国了。而赵国由于人口远远大于各国,甚至远在秦国之上,多年大力发展原始性的科学技术率先提高了生产力以后。十五万常备军完全是轻轻松松的事。

        严格训练的军队数量是上去了,但战争没有爆发之前的这些间空里,赵胜总觉得在军事训练之外还有必要提高一下他们信念。这个念头来源于现代网络时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两句话——“兄弟们跟我上”和“兄弟们给我上”,虽然在战国这个时代并不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归根结底人性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某种近乎于心理暗示的教导,绝大多数人真正会选择的依然是“兄弟们给我上”。

        “兄弟们给我上”这句话让赵胜很反感,虽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免不了自私的想法,但在明白道理的情况下他却觉得有必要像建立理想国一样去构筑属于他的军队理念。于是乎,没过多久。一道极具划时代意义的明诏便从邯郸传向了赵国各地军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