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国之根本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二章 国之根本 (2 / 3)
        燕国贵族宗室们之所以这样不依不饶地与他们的大王以及赵国做斗争,并且最终落一个身死国亡的下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赵国身上,自从军事占领了燕国之后,赵国虽然将各地官职都送给了燕国宗室。但军队却一直没走。虽然吃着燕昭王辛苦积攒下来的仓廪存量并没有给燕国增加什么额外的负担,却又在同时直接划走了燕国半数郡县。在这个过程中赵胜一直在顾虑着燕国宗室的情绪,并没有染指任何一片宗室封地,然而这样一来,燕国宗室贵族的封邑便和赵国的领土形成交错之势了。

        交错本来也没什么,终究没有从燕国宗室们的手里划拉什么利益。然而赵国人的良心忒坏,自从大战熄灭之后便开始在所属领土内大兴水利,并不分新旧地将税赋统统从四成减到了三成。如此一来,赵国新占领土内的燕国和齐国济西诸郡县的民心倒是迅速得到了安定,但燕国名义领土和宗室封邑里的民心却乱了。短短的两年内便有近半百姓逃奔到就近的赵国领地当起了赵民,在主动帮助赵国兴修水利,并且得到赵国朝廷资助的情况下心安理得地或留在原地,或奔赴北三郡和其他地方开垦起了赵国承诺归他们私人所有的荒地。

        民心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倒向谁的一边,至于赵国是否会因为国土扩张近半,即便减去一成税赋,国用也会大涨,而且因为更多的荒地在水利大规模开发以后得到开垦变成了良田,从而更进一步增加税收这种事并没有几个人会去关心。然而老百姓在沾沾自喜后可以不关心,燕国的宗室们却完全做不到。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毕竟短时间内人口只有那么多,不可能繁衍那么快。多一个跑去赵国领地的人,燕国宗室贵族们的封地便会少一个人,如果跑的人少的话,其余人完全可以尽量将他们留下的土地利用起来,但若是跑了近半的人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赵国人这样的恶劣手段其实也不难对付,大家跟着一起减税不就得了么,大地主家再没余粮也不至于饿着不是。然而人心就是无底洞,当初燕昭王为了尽快富国强兵,学着秦国的样子硬生生的将税赋调到了五成,而且还要再加上其他余税。封君贵族们也有样学样一个劲儿的往上加,最多的甚至超过的六成,如今让他们将吃到嘴里的好处吐出来,他们还不如铤而走险跟赵国人拼一把呢。

        只要敢拼命总有取胜的希望,然而在敌方大军压境。同时民心又已不在的情况下,这种希望实在太渺茫了。所以燕国没了,齐国的济西也有一半地方完全变成了赵国的国土,除了死了众多妄图通过宫变掌握大权以驱逐赵人的痴心妄想之辈,百姓们连一滴血都未成见到。若说赵胜野心吞燕,最终成全了他的又是谁?

        仅仅只是三年时间,牢牢控制在赵胜手里的领土便在事实和名义上一同扩大了一倍有余,东至辽东,西至云中,整条边境线上再没了有实质威胁的后顾之忧,甚至连当年被秦开大败并且向燕国称臣的东胡和箕子朝鲜也习惯性的俯首称了臣,至于多少年都在梦想着东进河套的匈奴人,除了已经向赵国臣服并且被分而治之的那些部落以外,剩下的部落早已经西逃数千里,再不敢向东看上一眼。

        通过严格的料民编户,赵国已经成为诸国之中第一个准确掌握所辖人口的国家,七百二十万的人口远远超出了赵胜此前的预期,同时也支撑起了他的雄心壮志。这雄心壮志来自于国内的掣肘已除,虽然依然有五十余万人口还在向封君们奉献着一半的租税,但用人权却已经牢牢掌握在了朝廷的手里,再没有人敢学赵造那般奢望重新获得封邑全权,也没有人再有实力左右朝局了。

        不过这一切终究只是暂时的安稳,为了能够永久性的将掣肘解除,赵胜已经在谋划着逐渐将宗室们的实封改为虚封,使他们像非宗室的地主们一样变成向国家纳税的土地所有者,同时还要出台妥善的律法保护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以便使整个国家得到平稳的发展,不至于因为土地兼并问题走向衰落。

        然而现在终究不是大一统时代,诸国争霸的局面下赵胜并不能去学后世的那些经验,一切都只能从实际出发,甚至可以说是在尝试摸索。当然了。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不能再像先前那样继续分封实际掌有封邑的封君了,至于如何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固定思维完全可以慢慢来,就是不清楚远处正在玩耍的那两个还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长大以后能不能够当真理解他们老爹的良苦用心。

        小屁孩,跟着慢慢学,还有许多世人都不懂的东西在等着你们呢……当看到最小的那个小家伙终于破泣为笑,又跟在哥哥姐姐的屁股后头疯跑了起来,吓得施悦他们再次做出一副老鹰捉小鸡架势以后,赵胜忍不住轻轻笑了一声,也不去打搅他们,挽着季瑶的手离开池边向着另一个方向缓步走去。轻声笑道:

        “丹儿虽然才五岁。倒是副小大人模样了,什么‘大丈夫’的说出来着实虎虎生威。”

        “还不是因为大王回来没事儿就在他耳朵边上念叨么。丹儿倒是有些小大人模样,整日里问父王什么时候回来,有事没事便缠着臣妾还有宫里的其他人讲先王和大王领兵打仗的事……只是武则武矣。丹儿这孩子却不爱习,强按牛头似的学上几个字,虽是一两遍就会,却说什么也不肯多学,整日里只知道疯玩儿。大王您自己看看,这都成什么样子了,他自己疯成那样也就罢了,把孟嬴带的也跟个疯丫头似的,恐怕用不了两年珏儿也得跟他一个模样。唉,萱儿和蘅儿她们好多次在臣妾面前欲说不说的。臣妾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哦,那天看见蓉儿我还在想,等墨儿再大些,只怕她根本不敢撒手让墨儿跟着丹儿玩。”

        季瑶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还有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小丫头,当初初为人母时的生涩早已不再,听见赵胜夸奖赵丹,便忍不住唠叨了起来。

        赵胜倒不在意,哈哈一笑道:“男孩子还是武些好,这么小的岁数便规规矩矩的一副君子模样实在不像个孩子。再说读这种事强压不来。只要他心灵,便不愁将来不成器……嗯,等他再大上两岁,寡人便带他四处看一看。丹儿么,还是要自小多知道些民间时才行的。如此比读多少圣贤都有用处。”

        季瑶听到这里长睫一霎,笑盈盈的抬头看了看赵胜。也不再提这些话了,转口笑道:

        “大王向群臣提耕织之事,这些日子臣妾也带着宫里人置办了些织物,蓉儿说宫里人手不少,本也是大多闲着的,若是多织些丝帛,派了人出去贩售,倒是能不少获利。臣妾想想也是这个道理,若是能添补一些宫中所用,大王倒是能少动用些公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