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圣人操器铸国魂 (1 / 2)
有何不可?常桓一语成箴……五年时间,朱高熙南上北下、兵锋所指,无往不利。整个腐朽、堕落的帖木儿汗国成为了过去式,一干蒙古王室还没来得及卷起细软逃走,就被这闪电一般的兵锋打愣了,朱高熙的军队太快,快到超越了这个时代人的想象;朱高熙的军队武功太高——是字面意思,也不是字面意思。
常桓的一套擒敌拳已是军中的基础拳法,每一个士兵都有一身不俗的内力,火铳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的工匠(不得不,这里的工匠,在铁器的工艺上是超过了中土的)让火铳的材料、工艺都得以进步。让**油有了一席之地。**、掷弹筒这种东西,也出现在了军队的装备之中——这已经等于是两支军队,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了。现代军队的战争模式、组织构成,常桓都不敢太熟。当年的生存训练中就有类似的科目,比起军事专家来,他步专业,可绝对知道。
依着葫芦画瓢,军队的制度、战法,军官的制度、条例一系列的改革,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逐步完成。
三年时间,轮番改,轮番打,是边打边变。
本着打一地、占据一地、稳固一地的思想,这一个五年朱高熙全力培养政务人才,科技人才,剩下的都要为战争服务。在普通的民众中,则是持续不断的宣传、鼓动,激发对帖木儿汗国的敌对情绪,忆苦思甜,让这些人参军,然后再教育……五年,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的五年,是胜利的五年。至于此,朱高熙可以毫无愧色的,波斯已经全境光复,曾经的残暴统治者已经成了彻底的过去式。但战争,却没有结束——这位汉王的好战,已经深入到了骨里,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年前画下的那一个大圈了。
五年间,城市的政治构架在不断的磨合、修整,已经完全符合了实际。朱高熙手中的大器变得沉稳、如意。
律法,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为天经地义,为基本框架的律法,也已经准备实施。
律法抛弃了性别、年龄,不分男女老幼。
仅以朱高熙统治下的最个体“民”为单位,凡民自受律法保护,军队将作为律法的最后依靠。五年改变、五年征战、五年教育、五年更迭,让原本以为会阻力重重的事情变得异常简单——朱高熙很惊讶的发现了一个事实:什么信仰、什么神、明王、圣女之类的,那些距离普通的百姓很远、很远。没有了上一层的富有阶层、官吏阶层的引导,那些百姓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信仰。他霍然想到:中土的历代王朝岂非也是如此?儒学,岂非也就是止步于士绅,而真正在地上刨食的那群人,不过就是听从通知而已。他们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就像是牛马,便是交配,也不由己。这一个事实,让朱高熙很想笑,哈哈大笑。五年,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也跟着常桓学会了很多东西。
这是其中之一,微不足道的一。
数理化一类理科学识,朱高熙也学到了很高的层次,数学硬是咬着牙学完了高等数学。为了这一个脑袋有些哏的一根筋“学生”,常桓也是煞费苦心。一手不俗的美术技艺,竟然画了插画。
出了朱高熙手里的高清版,为了将这些学问扩大化,朱高熙还特地将之变成了教科书。是廉价、粗糙配图的教科书,散发民间。
朱高熙:“老一个舞枪弄棒的咬咬牙都能学会,去学校里学的,谁要是学不会,那就是不认真,让人好好削他……”
朱高熙的脑里可没有什么不能体罚,怕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的意思。
并且一有时间,就问常桓要一些配图的明。
是一些关于各种学识在各个领域有什么用、怎么用的东西,算是给自己并不如何灵光的脑袋开开窍。战争终于暂时性的结束了,元始城——暂定的都城。朱高熙一身硬挺的军礼服,腰间配着长剑,走上一座高台。
高台以石头堆砌而成,足有三丈高。
高台的壁上,写着大大的“天志”二字,在一旁,则是关于天志的解释:人得一者大也,人之理也;大得一者天也,大之理也;承天之志者,秉大之理,天也!每一个字都是血一样的红色,像是用血染红的。整个高台却是黑的,给人一种沉重、稳固的感觉。朱高熙的一身礼服也是黑的,似乎和高台融为一体。“即日起,我宣布——天志国正式成立了!我们众志成城,赶走了元蒙,我们胜利了。现如今,我们统一在一个理念之下,那就是……”朱高熙大声的讲话,他的声音借着一身六合内力,浩浩荡荡的扩散开,整个城市都听得见。台下是一片欢呼,振奋的似乎要将天都掀翻。
朱高熙张开双臂,闭上了眼睛。欢呼的海洋中,他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力量,让他充满了劲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