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982 王体乾来访】 (4 / 10)
司礼监的职责,随着这个变化,地位越来越重。明英宗即位时才八岁,只能由太皇太后张氏秉政,张氏又没法和内阁议事,就是就令内阁,在奏章中列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做选择题,即所谓的票拟。
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选择“照准”还是“不准”就行,这就是所谓的“批红”,批红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
从此,后宫二十四监、四司八局的大权,都逐步归集到司礼监,慢慢形成了以掌印太监为首,秉笔太监为辅的“第二内阁”,掌印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内相”。
到了明武宗时期,“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司礼监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进而变身帝国最有势力的群体。
一是环境使然,太监成天与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时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远超别人;二是太监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能力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中的重负;三是出于掣肘内阁的政治需要,司礼监成为对抗内阁的第二股势力,相互制衡。
秉笔太监有批红特权,也就是代替皇帝在奏疏上批复意见,当然批复时,用皇帝才能用的朱笔,所以叫“批红”。
看起来秉笔太监似乎是最牛叉的,其实不是。
正常情况下,奏疏已经由内阁草拟了处理意见,批复的时候只需要批复准与不准即可,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成分,只能按皇帝的意见批复。
所以,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个书写机器。
如果秉笔太监仅仅是书写机器,何来位高权重。
原因就在于,秉笔太监除了批红外,有时候还要负责草拟圣旨,向外臣传达皇帝的口谕等等。
这个学问就大了,皇帝的意思能不能表到位。
表达过程中有没有“携私夹带”,全看秉笔太监的本事了,口谕更是如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