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2 韦爵爷技惊四座】 (6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972 韦爵爷技惊四座】 (6 / 9)
        日本在明后期,1567-1644年,共计输入中国2亿两白银,用以购买丝织品、瓷器、日用杂货等。

        自明后期(1567年)至18世纪末的233年间,从欧洲、美洲、日本等地输入中国将近55亿两白银,即超过2万吨。

        这2万吨到底值多少钱呢?

        根据2016年10月3日国际白银价格,每盎司192美元计算,2万吨白银合美金135452014005837元,即13545亿美元、90325亿元**。

        在明后期至清中期的这233年中,每年外国购买中国商品而输入中国的白银达236万两之巨!

        明代中国国内白银的开采量。

        明代276年中,中国国内总共开采白银仅23353326两,年均开采量仅仅846万两,尚不及海外白银输入量的一个零头。

        明后期至清中期,1567-1840年,不但不存在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中国海外贸易反而持续繁荣,历经三代欧洲强国,而且均保持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在16-18世纪重商主义盛行时期,白银的巨量内流,说明直至工业革命前夕中国的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瓷器业、制茶业生产,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仍居世界一流水平。

        后世有很多历史学家及部分爱好历史的普通公众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但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白银大量流入这一流通领域的现象之上,没有看到在白银背后中国强大的工农业供给能力才是支撑这一现象的本质。

        而近代世界经济体诞生的真正动力,也正是在于白银国际大流动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与西欧实体经济中供给—需求的整合与交汇。

        在日本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清末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索要的2亿两战争赔款就是根据明后期从日本流入中国白银数量计算的。

        当然,这是日本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想通过战争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白银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