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监军韦大人阅兵】 (6 /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806 监军韦大人阅兵】 (6 / 11)
        这也是为什么连欠饷的明军边军,都有一定的战斗意志,毕竟常年操练火器和军纪的底子还在。

        三十年战争的西班牙和奥地利方阵部队似乎也有这种情况,虽然欠饷造成士气下降,但依然强于一般部队。

        大明的蓟辽和辽东边军后来被清军收编后领到了军饷,反而能发挥出本应有的实力的缘故。

        明代军队的士气和纪律要求为历代最高,其实也不只是募兵,只不过因为戚继光太有名了让人忽略了一件事,戚继光兵书里所言的纪律和训练并不是他首创,而是来自明代军事体系,戚继光不过是总结转述写成一本兵书罢了。

        抛开明中后期朝政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的东西看,明代对军队纪律,训练的要求的确可称得上历代翘楚,而且成为一定规模的操练体系。

        明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相比于冷兵器,热兵器的操作更为繁琐,鸟铳训练步骤繁多。

        即便是明初的铜手铳,也就是火门枪,装填发射也不比鸟铳轻松多少。

        明军《武编》记载的手把铳歌曰:一装枪、二线、三装药、四马子、五投至子、六打三锤、七插箭、八行枪、九听号头。响单摆开、锣响点火、摔钹响收队。步骤一样繁多。

        而且火器兵还要列阵形成轮射,完成火力连续性输出。

        这种持续性火力输出必须得到日常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做到。

        因此为了配合火器使用,明代的阵法也更为先进,所需的训练水平更高。

        军队不仅要排成几排走方阵,还需要操作繁琐的火器,不同队列还要穿插前进或后退。

        早一步晚一步,随便一个人不服从整体,几百人的阵列就会乱套,如果是作战时就会更乱。

        荷兰拿骚-迪伦堡伯爵威廉罗德维克在1594年的一封信里写到:“一个方法,可以让持火绳枪的火枪手和士兵在战斗序列中顺利地持续射击,也很准确。方法如下:第一排一起开火之后,马上行进到队尾。第二排可以上前,也可以在原地,一起开火,然后行至队尾。接着,第三排和后面的排列重复同样的事。这样等最后一排射击完毕,第一排也已经装填完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