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韦家庄的工业初起步】 (6 / 1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25 韦家庄的工业初起步】 (6 / 14)
        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块切成小条拿来写字和绘画。

        但石墨条很容易弄脏手,而且容易折断。

        1662年在德国纽伦堡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德楼铅笔厂。

        后来德国人F·卡斯特在纽伦堡市创建了法泊·卡斯特石墨铅笔厂,采用硫磺、锑等作粘结剂与石墨加热混合制造铅芯,使石墨铅笔杆制造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法国N·J·康德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使石墨的纯度提高,并用粘土将石墨粘结制成笔芯,此法被称为康德法。为铅笔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来,法国化学家孔德经过反复试验,改用黏土作增固剂,制出的笔芯比原先还要坚实耐磨,而且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石墨矿,直到2020年仍在使用。

        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门罗的木匠,在刻有凹槽的木条中,嵌一根黑铅芯,再把两根木条对拼粘合在一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铅笔杆。

        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洗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接着,他又在石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形状,这是铅笔最早的雏形。

        经历百年的发展后,此时的“铅笔”进入了其自身演变的初级阶段,木制铅笔杆的出现,成为“铅笔”的半成品,市场上主要为此类铅笔杆,使用者需要经过再次削制才能使用。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孔德发明的“铅笔”实际上还只是铅笔芯。

        给铅笔芯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1812年,美国一名叫威廉·门罗的木匠完成的。

        门罗发明的机械可以切割出长5至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能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

        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紧、粘合,这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

        直到韦宝所在的后世,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准流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