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韦宝见聪古伦】 (4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04 韦宝见聪古伦】 (4 / 9)
        韦宝在皇帝亲自发了圣旨,让各地摊派军饷的当日,交了六百万两纹银给内帑。

        这件事情,韦宝交六百万两纹银的事情,再次引爆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

        晚明党争之烈和宋末新旧党争是不相伯仲的,所谓“言愈长,争愈甚,官邪愈多,民害愈深,封疆愈危”。

        历史悲剧,再度轮回。颇堪玩味的是,晚明党争的主场,并非在“朝”,而在“野”。

        也就是说,明代党争的一大特征,在于政争各方,利用民间舆论或主导群众运动,开始占据从言论到行动上的主动态。

        从万历朝开始,大量职官空缺,三代皇帝的的“罢工”导致政府高度“不作为”。

        以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例,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缺知府25名。

        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呢?按照正常编制,两京六部应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

        “缺官”的朝廷,万马齐喑,而意见领袖,潜伏民间。

        这主要源于,晚明士人阶层的崛起,历史性地开创了“草野议政”的政党雏形。

        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士人阶层参政议政提供了助力,也直接开启了晚明昙花一现的群众性政治运动。

        这两股力量的滋生、纠缠和结合,是晚明除了流民、建夷、阉党之外,一处需要被高亮的标签。

        解释这个判断之前,必须先厘清三个概念:官绅、士人和市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