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2 九百万两】 (6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992 九百万两】 (6 / 8)
        当然,110引船引实际上不少。按《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一日阿里衮奏折》说:粤海一关,内河外海,口岸繁多,商舶番船,货物纷杂……海关税银,全赖洋船出入,历年多寡不一。大概每年内地商船出入海口者,约自二十余只至三十余只不等,外夷洋船,约自十余只至二十余只不等。

        广州海关每年交税给清廷的船只,在乾隆十七年仅有20到30艘。

        康熙曾经说过:以苏州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多至千余艘,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二十六日,命出海船只不许多带口粮,于海坛截留出南洋船只。

        并渝:“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康熙)逆料之言”。

        出海商民愿意纳税的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选择走私。

        这也是为什么重商的宋元仍然收不到多少商税的缘故,南宋初期算上摆地摊等人上门,总共收到的也只是100万两。

        据说占南宋岁入20%,即便考虑到宋时候银子比较值钱,也是很少的。

        至于宋为什么岁入经常出现几千万贯、上亿贯之类的奇葩数据,那是纸币本位下通货膨胀闹的。

        大元还曾经岁入几十亿贯过,而赫德打理大清海关用火轮船抓走私之后一年能收上2000万两更说明了这点。

        但是比起大清的对于商民出海,除了年限之外不做限制,限制年限是因为大清很畏惧汉人在南洋建立势力,深恶痛绝,见到汉人势力扩张就恨得牙痒痒。

        大明这110船引好像还是少了点,之前更是连110船引都没有。

        嘉靖朝朱纨严厉打击走私,被浙江福建士绅发动在中枢的势力攻讦,被迫自杀,闽浙士绅并不愿意开海。

        在海禁的前提下,有官僚支持的走私商人没有被朝廷打击的风险。

        而没有官面背景的走私商人有这个风险,虽然很小,明代海禁绝大部分时候执行上很宽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