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的抉择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98章 **的抉择 (4 / 5)
        早在1912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石油最高年消耗量仅为224万吨,那时德国人一直没有意识到石油短缺的问题,因为**至始至终都在兜售他们的石油,虽然很贵,但是不影响德军的战斗力。

        但是到了1932年以后,随着中德关系急转直下,**为了摆脱**的石油控制,加大力度开发煤炼油技术,使得德国本土年产煤炼油达到100多万吨。德国人用阿尔萨斯煤矿的页岩油层,用内热式干馏法提炼重油,日产8000吨,主要供应德国海军舰艇使用。但这种方法生产的重油杂质较高,舰艇燃油喷嘴经常被堵塞,德国海军非常气愤,并把俾斯麦号、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战沉归咎于使用了不合格的燃油。阿尔萨斯页岩油厂负责人本茨因此引咎自杀。

        随着二战爆发。德国人终于在石油问题上碰了钉子,罗马尼亚石油区的被炸,差一点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适时出手,虽然解了**的燃眉之急。但是**也因此对**更加恐惧,不甘心就这样被**捏住脖子。

        德**方一度被**逼得开发出烧木炭的坦克,但没有实战能力很快被取消。由此德**方更加关注石油。迅速对煤炼油技术进行升级,并扩充煤炼油生产工厂。

        1940年。德国先后建成9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和18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煤制油产量达到162万吨,1941年达到320万吨,1942年德军占领法国前已经达到560万吨。

        尽管德国的煤炼油成本很高,但是对德**方而言,摆脱了被**捏住脖子的危险局面。但是**为了省钱,依然没有跟**撕破脸皮,而是继续从**进口石油。进口数量庞大,仅1942年就高达2600万吨,主要用于石油的战争储备,因为**担心跟**开战,所以趁着跟**的蜜月期没有结束,赶紧储备石油。

        不过,**更加强化煤炼油工厂的建设,他的目标是在1944年前。德国近三分之二的飞机燃料和80%的汽车及装甲车用油,都由煤制油供应,彻底摆脱**的束缚。

        同时,美国开辟了北冰洋航线,德国海军放弃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主力移师巴伦支海,保护美德航线,从美国获得大量的廉价石油,逐步减少从**的石油进口。

        而随着英德停战,英国海军撤出巴伦支海,在大西洋上英德海军也结束了战斗,使得德国海军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苏联海军,并且保护从美国出发前往德国的美国货船,德国因此获得了各种急需的补给物资,大大增强了实力。

        这些情况的变化,一直都被王辰浩密切关注着。虽然有些情况是王辰浩能够凭借历史来掌握的,但更多的却是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也让王辰浩每下一个决定都分外小心起来,因为他现在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先知”的能力,事情的结局已经不在他的预料之内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辰浩才变得小心起来,很多事情看得也深刻了,但也有弊端,那就是渐渐少了立国伊始时期的冒险精神。

        当然,不仅仅是王辰浩如此。**的很多开国功臣们也都只图安逸稳定,缺乏冒险精神。以**海军为例,以前**海军弱小的时候,帝国海军的将士们向往偷袭这种赌博冒险式的精神,但随着**登上世界海军霸主的宝座上后,这种偷袭冒险行为已经不复存在,帝国海军天天以偷袭是弱者行为加以贬低,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弱化偷袭行动,鼓励欧洲式的绅士战争行为,实际上就是想让其他国家放弃偷袭的想法,因为现在的**海军最怕的就是被敌人偷袭。

        或许,这就是任何一个从弱变强的事物的天然两面性吧!当处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阶层时,就会考虑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利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