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7~368章 橡胶战争【两更】 (2 / 9)
武器方面,帝国士兵使用的步枪已经换装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该步枪由北洋兵器重工美籍枪械专家加兰德研制成功,并获得陆军部的青睐,使其成为**光华十年陆军武器换代计划中的制式步枪。而跟他同台竞争的北洋兵器重工首席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m10式自动步枪遭到淘汰。
由于**的士兵作为东方人的体质较西方人弱,从一开始使用的毛瑟95步枪开始,**陆军士兵都要付出相当的汗水来携带。当时世界上使用的普通步**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东方人的体质携带困难。于是,**光华十年的军备大换装对武器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重量必须轻便,其次是火力猛,再次是成本控制。
而勃朗宁为帝国陆军士兵研发的m10式自动步枪重量达到了9公斤,虽然火力相当的猛,可以连发20发子弹,但是步兵携带太过困难,不适合做单兵武器。
这时,刚刚被北洋科技从美国春田兵工厂挖墙脚请来的加兰德,他主意到中华帝**方对轻便步枪的迫切要求,于是他立即拿出了他精心研制了很久的一款步枪,这边是加兰德m1步枪,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
加兰德设计的m1步枪,最初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
经过陆军部的测试后,伽兰德被要求重新设计,他改进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
尤其对于**陆军的士兵们,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近代多场大规模会战,深刻体会到步枪连发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
作为半自动步枪,**陆军部对其弹仓容量还嫌太少,要求改进至10发。同时,**陆军部大臣段祺瑞在跟帝国皇帝王辰浩谈及步枪弹药时,曾经提出打造属于**自主口径的步枪弹药,以区别欧美各国的主流弹药口径。//
以前,**没有这种工业能力,无法自己生产**型号的弹药。如今**工业体系健全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行列,因此确实需要一种代表中国的新式弹药口径标准。
在这方面,段祺瑞自然是两眼摸黑,找不到那款步枪弹口径适合中国陆军。但王辰浩不一样,他太了解未来步枪发展方向了。
历史上的一战期间,各国陆军使用7.92等大威力步枪弹,这种子弹导致步枪重量大,后坐力太强,不容易控制精度,携带也过重。一战过后,各国陆军认为一战期间双方实际交战距离不超过500米,使用大威力步枪弹实在是浪费,因为士兵的肉眼根本看不清楚500米以外的目标,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基本上都是盲射,100发子弹能有1发命中就烧高香了。于是,一战后,各国开始使用6.5左右中威力的步枪弹。但是二战结束后,各国陆军又发现中威力弹也是浪费,因为打起仗来,士兵基本上很难静下心来瞄准射击,基本上是估摸着敌人的方向就开枪,而且双方真正的有效枪战距离实际上是在200米至50米之间。为此,二战后,欧美各国陆军再次降低了子弹威力,改为小威力近距离杀伤弹,即代表性的北约5.56毫米步枪弹。
王辰浩认为,既然他知道未来枪弹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向这方面发展。但他也不敢太过激进改革,万一一下子将步枪弹口径过度到小威力弹令帝国陆军非常不适应,造成战场失利就不好了。
因此,王辰浩决定循序渐进的改革,只要领先欧美陆军就可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