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战术天时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0章 战术天时 (2 / 4)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三座气象站,分别是北京地磁气象站、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以及香港天文台。

        虽然已经有了三座气象台,但是他们并不属于〖中〗国所有。基本上不为〖中〗国人服务,只服务于在华外国人。

        其中北京地磁气象台是由沙俄教会与1849年建立,该气象台是沙俄研究〖中〗国北方气候的机构,实际上为沙俄军方服务,帮助沙俄军方收集〖中〗国北方天气资料,以便为沙俄的亚洲计划做准备。说白了就是一家沙俄间谍结构,专门将〖中〗国的天气变化资料报告给沙俄远东草区,为沙俄远东军区提供战术天时上面的支持。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是法国教会于1872年建立的,同样也是负责收集〖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资料。中法战争中,法国未能如愿的侵入〖中〗国内陆,舰队还未到上海就折戟沉沙,这座观象台便无用武之地了。从此改为民用,为法国租借区的人们提供天气预报,法租界远比公共租界区繁荣发达的多,其中这座观象台也是功臣之一。

        第三家是香港天文台,是英国为收集香港和周边地区气候资料而建立。由于英国已经占领了香港,这座天文台所获得的气候资料只能作为英军防御需要,而清政府没有力量收回香港岛,因此这座天文台成为民用,为香港市民提供天气预报。

        〖中〗国人自己的气象台于1899年3月在北京西郊设立第一个气象站,隶属于国防部。

        对北京周边的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并提供未来24小时的天气变化预报。

        随后,国防部又在**设立了20个气象站,确保天气预报的准确xìng和可参考xìng。

        同时,在其他两大军区各个主要战略城市和据点附近地区,也相继设立了一百多个气象站,专门收集当地的气候和天气资料,其中一部分气象和气候资料严格保密,只供军队指挥官调用。

        为了更大范围的保护国家气象和气候资料,王辰浩召开〖总〗理会议,通过对各国在华气象站做出约束,禁止外国在华设立气象站,同时也连带禁止了外国人在华测绘和勘探资源。

        北京地磁气象站和上海徐家汇气象站被〖中〗国〖警〗察厅指责进行间谍活动被撤销,这令沙俄政府和法国政府极为不满。他们声称气象站不是用作军事间谍用途,只是为民服务,要求北洋政府收回成命。

        北洋政府自然不会妥协,于是在王辰浩的受益下,**、交通部联合申请了专项资金,用来组建〖中〗国国家气象局,专门进行民用天气预报。

        随后,北京、天津、济南、上海、杭州、广州、武昌、南京等国内主要城市陆续建立气象站,专门为国民义务通报天气,如此堵住了俄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的嘴。

        〖中〗国自己的气象局成立后,一方面为国民提供天气预报,方便国民出行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军队从此有了较为精确的天气预报作为战术天时的参考,对于〖中〗国军队的战术指挥官们来说,无异于是个巨大的帮助。指挥官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及时的战术调整,不至于发生战术动作和安排因为天气关系而失败和被迫取消的情况。

        就目前来看,三大战区对俄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补给输送问题。奉天战区还好一些,因为清俄战争的刺jī,其铁路交通线已经打通,目前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已经连接了铁路,松huā江、nèn江、黑龙江、鸭绿江和乌苏里江已经设置了完善的水路交通线。由东北江防舰队护航的补给船队可以很快抵达战略要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