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1章 亚东海军军备竞赛 (3 / 6)
吨位上,登云级16000吨,而瑞塔斯罗夫级只有12000吨。吨位的缺乏造成双方装甲厚度和覆盖度的差距,显然登云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和覆盖率都比瑞塔斯罗夫级强。
而在速度方面,登云级可以在17节速度上稳定航行,而瑞塔斯罗夫级还停留在的不稳定速度上。俄国海军在建造瑞塔斯罗夫级的蒸汽机系统时,采用的还是之前西索亚级的蒸汽机系统,还没有考虑到高航速带来的战术优势,对于这点,俄国海军计划在瑞塔斯罗夫级的下一级佩列斯维特级上面改进,即开始俄国海军的高速战列舰时代。
因此,就算配备俄国海军部将西索亚和佩列斯维特给了俄国远东舰队,也无法改变清帝国皇家海军占优势的地位。
为此,俄国海军部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提请建造对抗登云级战列舰的新式俄国战列舰,借鉴大东沟海战速度制胜论,对应这一观点的是**海军正在建造中的3艘“佩列斯维特级”(PeresvietClass)高速战列舰。
不过,该级舰类似美国“缅因”级,被定级为二级战列舰。该级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大海军”计划中的一级舰。沙俄鉴于中日黄海海战的教训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未来的海战中,高航速的战舰无疑将获得战术优势。佩列斯维特级就是这一理论下诞生的快速战列舰。
由于远东地区,清俄之间的激烈矛盾,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海军大臣亚历山德罗维奇亲王都希望尽快给远东俄国舰队配备可以对抗清帝国海军的强大战列舰。
瑞塔斯罗夫级只是应急,因为她几乎跟登云级战列舰同时完工,可以同时部署到远东,暂时维护俄国远东海军的力量。
在瑞塔斯罗夫级之后的俄国主力战列舰中,只有“佩列斯维特级”能够快速建成,该级舰于1895年12月首舰佩列斯维特号开工建造,预计1898年4月完工,可以在1898年底部署至远东,抵抗清帝国海军的威胁。
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设计航速可以达到19节(在前无畏舰中算是翘楚了)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航速要得益于三轴驱动合计14500马力的主机。该级排水量为12693吨,前后两座双联装254MMModel1891型主炮(其仰角可达35度从而可以打击更远的目标),11门6英寸舷侧炮廓炮,20门11磅速射炮,20门3磅速射炮,8门1磅速射炮,5座15英寸鱼雷发射管。
该级舰火力充沛,造型威武高大,一切似乎看上去是如此的完美,然而却还不是登云级战列舰的对手。为了达到高速,佩列斯维特级牺牲了装甲,甲板以及炮塔的装甲厚度只有229MM。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她只有12700吨,比登云级少了3300吨,装甲薄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是两座双联装254毫米主炮自然不敌登云级的双联装305毫米主炮,但由于该级舰已经下水,整体设计已经定型,如果换装305毫米主炮的话,会影响其整体平衡性。因为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和其他俄国战列舰一样,是俄国仿造法国战舰而设计的,身上带有很浓重的法国味道。上层建筑异常高大大,重心已经过高了,不可以再安装大口径主炮了。同时,她为高速锅炉而配备的三座高烟囱更使其侧影显得十分庞大。
装甲薄、主炮口径小、上层建筑过高,这一切都让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在战斗中将成为对手绝佳的靶子。
公元1897年1月3日,经沙皇批准,俄国海军部决定把将在4月份建成瑞塔斯罗夫号战列舰调往远东,配属俄国远东舰队,配合西索亚号战列舰,先行对抗清帝国的两艘登云级战列舰。同时,沙皇也批准了把将在明年1898年4月完工的三艘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也都调往远东,届时俄国远东舰队将拥有五艘主力战列舰,尽管单舰都不是登云级战列舰的对手,但五艘战列舰合起来的战斗力将高于对方。
但是仅凭这些,只能暂时领先,是不可能迈向真正的海军强国的,因为俄国人自己也清楚自身在于诸如战舰装甲带设计、舰炮布置等细节设计上的欠缺和不成熟。而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表面渗碳法”以及特种钢材冶炼技术,也都不是俄国目前所掌握的。
反过来,俄国海军部对他们的对手清帝国海军统帅王辰浩的调查也进一步详细起来。王辰浩在1896年的环球旅行中,利用手中的充沛资金,几乎把全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都搜刮回了中国,并在进行消化和吸收。
尤其令俄国海军部忌惮的是,英国对王辰浩的大力支持,使得王辰浩带领下的清帝国海军工业进步飞速。因此,俄国海军部认为,尽快掌握战列舰设计与制造的最新技术,以增强本国制造与设计战舰的能力,俄国人不可以在高傲了,必须低下高傲的头颅求援,迫切需要向外国学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