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密访延安(下)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密访延安(下) (1 / 3)
        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法,指的是黄河中上游两岸平原、高原地区,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又习惯称为前套、后套、西套。()

        前套范围大致为包头、归绥(呼和浩特)一带,后套为乌拉山以西至巴彦淖尔之间平原,西套则是绥远磴口至宁夏青铜峡之间地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既是前套地区。

        放在后世而言,前后套地区是富庶、发达的黄灌区,但此时是战乱频仍时期,八百里灌区不过十余万人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提供太多物资供给抗日队伍。

        若不是意外介入,几年后傅作义部将效仿八路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此进行屯垦以解决均需短缺。

        吴毅仗着“先知先觉”,又不是瞎叽歪的“文化人”,当然不至于指望“外星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家地理条件、人力资源。

        冀东、热南、关外带着队伍跟日伪斗,没忘密集建议中央做好各项屯垦建设准备工作。

        老辈并非“文化人”瞎囔囔那样“不懂经济”,密电往来并不太具体的粗略建议,却触发时代、历史所局限的阀门。

        西安事变之际,中央红军主力一部,在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各族群众掩护下,进驻五原一带的后套平原。

        国共合作提前达成,促使意在巩固绥北、察北控制区的傅将军决定,效仿东北军让出延安一样将五原城交与八路军,双方约定以乌拉山为界,也就是大致各以前后套平原为防区。

        这样,外蒙库伦(乌兰巴托)经土谢图汗南下至包头、五原的东西两条路线,两部各拥有一条,极大地方便了八路军接收苏方之前允诺的非军事援助机械、物资。

        等**结合诸葛亮屯田五丈原的历史事例,指示各地撤离的党组织发干部动群众,加入到边区抗日政府中来。

        二十多万来自陕南、河南、山西,甚至是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干部群众陆续抵达,立即与当地原有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投入到开渠、拓荒、春耕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