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鸣镝 (2 / 2)
“还没有消息。大人,老韩头只不过是个伙夫,这么兴师动众地调查他,会不会是小题大做了?”胡满很委婉地劝赵戎道。
“查老韩头,只是我的直觉使然,其实我倒真希望最后的结果是我小题大做了。”赵戎叹了口气,又嘱咐胡满道:“现在秋演是大事,这件事就先缓缓吧,但定不要放下了,等演武结束后,这年事你亲自盯。”
黄蝶儿对这件事更是暴跳如雷,昨天若不是老韩头苦苦拦着,她早就冲出去,亲手抽山猫顿鞭子了。“三弟,你吃亏就吃亏在太老实,不防备人。记住了,以后再遇上这样的事,不用怕,先下手为强,弄死了算我的。”黄蝶儿骂了半天山猫和他那几个狗腿子,最后又给小金打气道。
狗子听黄蝶儿说完,叹了口气道:“嫂子说得是没错,但老三那体格摆在那儿了,我们又不能天天绑在起,以后若放单的时候,老三再遇上山猫几个,那可如何是好?”
张冲也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放信号弹。小时候张冲经常玩种叫“窜天猴”的烟花,那玩意完全可以当作信号弹来用,而且制做起来应该不是很困难,只需要小点黑火药就可以了。**配方从古到今都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秘密,而且材料也好找,木炭不用说,他们天天刷马桶,搞点硝土应该也容易。这段时间拉练时,他发现鸡头山山脉中有个山头很象是座死火山,估计费点时间,能找到天然硫。
“毛豆,你怎么看?”张冲最终还是放弃了制做**想法。黑火药威力不大,动静不小,他现在在山寨中出的风头已经够大的了,可不想在演武的关键时刻再惹出什么麻烦来。
毛豆道:“以前我们都是用鸣镝的。”张冲点了点头,道:“这倒是个好办法。”据司马迁考证,鸣镝是匈奴人冒顿发明的,鸣是响声的意思,镝的意思是箭头,鸣镝合起来就是响箭,它射出去的时候能发出响声。
没有资料证明冒顿是个音乐发烧友,所以他发明响箭是为了听声的可能性不太大。《史记》的记载般比较靠谱,说冒顿做匈奴太子时,他父亲头曼单于又和心爱的女人生了个“二胎”。接下来的故事,在现代影视剧中,是个烂大街的桥段,他爹就想废掉他,让小宝当太子。
古今中外都差不多,太子的废立不是皇上个人说了算的事,所以他爹只能曲线救国,先把他送到月氏国当人质,接着又向月氏国进攻,这明摆着是要弄死他的节奏。
冒顿当然也不是个瓤茬,楞是逃了回来。头曼单于看儿子不仅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还顺手拐了匹月氏国王的千里马,眼泪都下来了,心想,你咋还没死呢,这不是坑爹吗?但表面上还得装出副慈父的样子,儿子,回来了,赶紧写作业吧。心里慌,好死不死的就让冒顿当了万骑之首。
于是,冒顿便发明了鸣镝,并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者,斩之。大家没意见,跟着哪个老大混,不都得老大指到哪儿,小弟们便打到哪儿吗。没想到,冒顿把自己最喜欢的宝马牵出来,箭就射了过去,大家楞了,这也太败家了吧,心里迟疑不要紧,没射的全杀。接着他又把自己最爱的女人领出来,又是箭射过去,这次大家直接是傻了,刚才还腻在起虐狗的,翻脸怎么比狗还快,这傻就又有倒霉的了,没射的接着砍。这时大家总算是明白了,好吧,你以后就是让我们射你爹,我们眼都不带眨下的。冒顿果然没让大家失望,真把箭射到自己爹的身上,这次大家没含糊,直接把老头曼扎成了个刺猬,反正又不是自己的爹,不射白不射。
鸣镝发明的本义就是为了传递信息的,但张冲觉得还是不太方便,就为了放箭,他们哥几个总不能整天带着长弓硬弩招摇过市吧?不过,这个东西在实战时,还是挺有用的,便对毛豆道:“你把鸣镝的图样画出来,交给小金,以后咱们每人都随身带上几只,以备不时之需。”
毛豆草草勾了几笔,对小金道:“这鸣镝是由镞锋和镞铤组成的,缝补面中要起脊,以防镞弧内凹,镞铤横截面要呈圆形。”小金看了半天,道:“这玩意做起来怕是要费些功夫,不如直接在箭杆前端绑上个竹哨,射出去,也能发声的。”
张冲觉得还是毛豆说的鸣镝更拉风些,两军对阵,凌厉的鸣镝声响,万箭齐发,想想都觉得过瘾,便道:“毛豆说的那种你慢慢去做,现在先按你说的,做几个哨子,我们放着试试。”
竹哨做起来简单,只夜的功夫,小金便很轻松地做出来几十个。第二天大家来到寨外,便兴高采烈地施放起来,箭杆拖着竹哨飞到半空,清脆地哨音此起彼伏,果然和鸣镝的声音相差不大。
正在巡营的赵戎忽然听到响箭声起,脸色大变。北蛮国虽然与匈奴没有血脉关系,但所处的地域相同,正所谓方水土养方人,所以鸣镝在北蛮国相当流行。黑甲军年绝大部份时间都在北部边境训练作战,赵戎和他的亲卫们对鸣镝之声相当敏感。
来鸡头山这么久了,大家还是第次听到这么密集急促的鸣镝声,立即警惕起来。不待赵戎吩咐,胡满已经跑了起来,招手,道:“跟我来。”几个亲卫立即出队,紧紧跟在胡满身后,呈战斗队形,迅速向声音传来之处扑过去。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