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九章受伤 (2 / 3)
在黑非洲,虽然道路的建设工作热火朝天吗,但是毕竟没有那么多修好的公路和道路。当人们用飞机和飞艇旅行的时候,只需要一块平整的土地,这比人们修建道路要容易得多。因此,在黑非洲,飞艇和小飞机,也成了一种流行的交通工具。
沿乍得湖兴起的土著政权叫作“卡涅姆-博尔努王国”。9世纪的**人得知这个国家的信息时,它是以“卡涅姆”之名兴起于乍得湖东北部,14世纪末迁居至位置更为安全的乍得湖西岸,其首都叫库卡瓦,并更名为“博尔努王国”。与西非其它土著政权的兴起如出一辙的是,跨撒哈拉贸易的展开以及北非绿教商人和牧民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的记录者甚至认为这些外来势力中的佼佼者,曾经取得过卡涅姆王国控制权,只是后来被当地部族融合了。当然,在地缘框架中这些实在不重要。既能沟通南北商路,又能打通东、西非贸易线的乍得湖势力,在博尔努王国时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以至于能够与同时期控制内尼日尔三角洲,并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桑海帝国展开竞争。好在双方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地以及贸易空间,这种竞争还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过介于二者之间的区域,就难免深受其害了。
尼日尔地区就是如此,尼日尔地区位于非洲中西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此地北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接壤,南同尼日利亚和贝宁交界,西与马里地区和布基纳法索毗连,东同乍得地区相邻。总面积1267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三百万。这里有5个主要民族:占人口的56%的豪萨族、占人口22%的哲尔马-桑海族、占人口8.5%的颇尔族、占人口8%的图阿雷格族和占人口4%的卡努里族。
尼亚美是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这里位于国土西南部尼日尔河左岸,在当地哲尔马语中,“尼亚美”意为“母亲汲水的河岸”。人口10万人。
这里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4℃,年平均气温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为雨季。
乍得湖与尼日尔河间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二者之间的分水岭是西非另一个明显的凸起:位于尼日利亚中部的“乔斯高原”。身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乔斯高原,平均海拔约在1200-1400米。对于依靠农业技术发展来催生文明的人类来说,这样的自然条件,即可帮助当地居民在雨季躲避过量的雨水,又不至于在旱季无水可用。
秦卫江率领从大明承天府钟祥官庄湖的一万五千名移民迁移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官庄湖镇。
这些人开始在此种植各种大明农作物,并建设起农场。农场里的男青年开始与当地黑人通婚,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做龙场村民组,这些人都是大明务农百姓与当地黑人形成的混血,他们的语言是大明官话,许多生活习惯都是大明的习惯,但是肤色只比黑人略微浅上一些。
山地可形成地形雨,所以山地居民总是不讨巧,哪怕在干旱的黑非洲。当然,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是例外,不过那里也被大明所征服了。
在黑非洲发现的最古老的土著文化——诺克文化,便是处于乔斯高原地区。这个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土著文化,除有成熟的农业技术、制陶技术等文明基本要素以外,还有发展了成熟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克文化乃至中西非土著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经历成熟的青铜时代,而更像是直接从石器时代跨越进铁器时代。鉴于铁制工具比之铜制工具的优越性,以及黑非洲文明的后发性,如果这两项技术是沿尼罗河传入的。
作为后发者选择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也属正常之举了。当然,这并不代表铜在黑非洲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在中西非贸易中,从北方输入的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只不过铜的定位更多是用来制造工艺品、奢侈品,乃至充当货币罢了。
无论是尼日尔河、乍得湖,还是乔斯高原,真正让他们有机会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聚光灯下的,是它们与跨撒哈拉贸易的对接度。从位置上来看,乔斯高原的北部会比其它方位,更有机会填补尼日尔河与乍得湖贸易中心之间的空白。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这一地区诞出了一个以“豪萨”为标签的政治体。不过豪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一批兴起于乔斯高原北部,尼日尔河到乍得河流域相接处的城邦统称,由于主要城邦有七个,所以也被称之为“豪萨七邦”,其中最为核心的城邦叫作“卡诺”。参照旧大陆的经验,豪萨人的城邦体更类似于古希腊式城邦的存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