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八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 (1 / 3)
        近五百多后,许多绿教血统的突厥后裔常常在夜半时刻问自己,如果当初奥斯曼帝国的战士勇敢一些,结局是不是不一样。

        历史学家给的答案是,完全一样。当时,大明的许多武士除了熟悉火枪的击发之外,还会剑术,而奥斯曼帝国的战士,甚至伯克军官们只会单一的战术技能,他们要么会一点骑术,要么就只会打火枪,而大明的武士都是多面手。

        陈棐率领了在克里木半岛准备的二十万哥萨克骑兵,十万波兰骑兵以及十万鞑靼骑兵,还有三十万罗斯步兵本来他们准备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保加利亚和高加索地区的领土。后来,他们发觉缺乏运输工具,于是这七十万大军就和何无敌将军先期到达的十万军队一起进攻罗马尼亚地区。

        当大明的铁骑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肆意奔驰的时候,整个罗马尼亚的土地都在颤抖。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它的北边与东北与大明的乌克兰行政大区接壤,在进入罗马尼亚之前。大明先与摩尔多瓦公国的土耳其军队展开了激战。摩尔多瓦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东欧平原南部边缘地区,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东、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隔普鲁特河与罗马尼亚毗邻,南部遥望黑海。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当大明的骑兵部队进入这一地区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立刻派出自己的儿子穆斯塔法来抵抗大明军队。

        陈棐通过望远镜眺望摩尔多瓦的奥斯曼军队,奥斯曼的骑兵漫天盖地而来。奥斯曼军队动员了罗马尼亚全国的二十万军队,和忠诚于土耳其的五万摩尔多瓦人。

        穆斯塔法是苏莱曼一世最信任的长子,他相当有才能,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有一种野蛮的做法,那就是苏丹的继承者在继承王位时,必须处死自己的兄弟。所以,穆斯塔法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巴耶济德和谢里姆,关系相当之差。

        苏莱曼一世对自乌克兰西部抢来的女奴罗克塞拉娜很感兴趣,他为她赐名许蕾姆,意思是“欢乐的”。许蕾姆长袖善舞,很快获得了苏丹的心。苏莱曼一世的正妃玛依达吾,和其他妃嫔的嫉妒对其非常妒忌。原先玛依达吾然为苏丹生的皇子最多,后来许蕾姆生了五个儿子,战胜了玛依达吾然。她摆脱了奴隶身份,获得了自由,并成为苏丹的合法正妻。

        许蕾姆不断崛起的同时,玛依达吾然则渐渐失去了苏丹的恩宠,两人之间私下里摩擦不断。苏莱曼的母亲,艾谢·哈芙莎太后个性极强。苏莱曼即便贵为苏丹,也对母亲毕恭毕敬。哈芙莎太后曾极力遏制这两个妃嫔之间的斗争,但在太后于1534年去世后,两位妃子的斗争便开始公开化。有一次,玛依达吾然在宫中殴打许蕾姆,令苏莱曼大怒,下令将玛依达吾然送到外省与她的儿子穆斯塔法一起生活。

        奥斯曼宫廷的气氛是相当冷酷的,尤其皇位继承的问题给皇子们的成长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子承父位的直接继承对帝国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后宫制度保障了足够数量的男童,以维持皇室的延续——却也构成了帝国最大的弱点。皇子们互相竞争,争夺皇位的继承权。奥斯曼人并没有规定长子继承的法律;老苏丹驾崩时,皇子们需要通过斗争来决定帝国的归属。

        在现实中,继承皇位常常变成奔赴帝都中心的竞赛,最先抵达的胜利者就能控制都城和金库,获得军队的支持;这种继承制度要么能够保证适者生存,要么就会导致内战。为了保护皇子们免遭其兄弟的先发制人打击,同时也传授他们治国之道,苏丹们在诸位皇子非常年幼时就将他们送离京城,去治理行省,并仔细挑选教师来监督他们。

        奥斯曼宫廷的传统是,皇子成年后,要去治理边远省份,其母亲必须与其一同离开都城,;除非皇子最后继位,其母永远不能返回都城。但值得一提的是,苏莱曼允许许蕾姆终身留在宫廷,这打破了又一项传统。

        令人胆寒却不可避免的是,新皇登基往往有死亡相伴。法统规定,新苏丹必须处决自己所有的兄弟,“以天下大局为重”,换言之,将内战掐灭在萌芽状态。一批令人心酸的儿童棺木将被从后宫抬出,送给怯声呜咽的妇女们。同时,携带弓弦的刺客们将被派往各个省份,去猎杀苏丹的其他兄弟们。这些刺客,将用弓弦勒死目标。这个兄弟相残的手段写进了法律:不论谁继承了苏丹皇位,为了世界秩序的利益考虑,他都应将他的兄弟处死。每位新苏丹登基之时,都会大开杀戒。

        许蕾姆和玛依达吾然给苏莱曼生了许多儿子,活到16世纪40年代的有四个:穆斯塔法、塞利姆、巴耶济德和吉汉吉尔,后三个是许蕾姆的儿子。穆斯塔法是玛依达吾然的儿子,最年长,最有才华,最得民众喜爱,继承权也比许蕾姆的儿子们更优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