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收复哈密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收复哈密 (2 / 3)
        在牙木兰的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下,兀剌不花投降了。哈密城向大明敞开了大门,章项阳喜欢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将兀剌不花的五千蒙古骑兵改编了。

        哈密是位于西域东部,是西域通向大明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大明门户”之称。它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外蒙古省接壤。

        在占领哈密地区五天后,外蒙出发的明军与何无敌的大军会师了。外蒙喀尔喀蒙古部落骑兵两万,大明火枪兵万接受了何无敌的指挥。如今在这哈密138919平方公里的土地内,牧民们只有十万人,而军队居然达到了二十六万人之多。其中,西域新军有两万人。

        哈密地域辽阔、人口少,何无敌让武装开拓团通知关内缺少土地的移民加紧报名,移居这里。

        ?哈密,古称西漠、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朝开始称哈密。史前时期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

        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2000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度功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座新城,号新伊吾(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隋末,伊吾属西突厥。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唐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

        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直沿继了90年左右。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个地方政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