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天呐,你怎么抓根毛画画?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天呐,你怎么抓根毛画画? (2 / 4)
        过了几十年后,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马钧这样一个能工巧匠,他发明了不少精妙工具,而且将翻车用于农业的,他乃史上第一人。起因很简单,就是当年马钧住在京师时,有一个园子空着,他打算种点花花草草什么的,但苦于没有水源浇灌,一想心思,把翻车改造了一下,结果“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

        在这之后翻车慢慢流入民间,一用就是数千年,直到胡戈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还可以在偏僻的农村,见到这种古老之物。

        而另外一种筒车,则大体接近于现代人思维中的水车,史书中关于它的记载,只是含糊其辞的说它出现在隋唐时期,没有具体标注出现的日期,甚至还有说法认为其出现在北宋之前不久。

        胡戈当年在大学图书馆中所借的一本发黄的专业书籍中,曾见过筒车的制造图纸,由于这本书乃是工具书的性质,所以讲述甚是细致,值得庆幸的是,胡戈当时对这种几乎绝迹的水车很感兴趣,并且仔细研读过。

        这张发黄的图纸上,记载着筒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后的辉煌,当时最后一次大规模普及新型筒车制造技术后,便是抽水泵时代的到来。这时,浇灌了中华沃土数千年的筒车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当然,在某些旅游景点你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不过此时它仿佛退役多年的老将,只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自己曾驻守千年的华夏大地。(在2010年西南五省的大旱中,又见小型筒车的身影)

        至于胡戈为什么只打算建筒车而不造翻车,原因很简单,翻车较适合小河小溪,一架翻车灌溉面积远远小于筒车,其需要用人力或者畜力驱动。而筒车则不然,它仅需水力驱动,一架直径二十米的大型筒车可以灌溉近千亩田地,足以供七八户人家田间取水之用了。后世被称作水车之城的兰州,便是以其大型筒车而闻名,听闻现今在西固区新城下川仍有一辆数百年前所建的筒车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我只记得图纸,但要是自己造,估计做不来,所以需要匠人相助!”胡戈老老实实的说道,木匠活可不是自己所擅长的。

        “留守在家的数十人,大家多会一点手艺,平时修个桌腿木盆什么倒没问题,但要说精湛,恐怕不能满足归唐要求!”老管家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回答道。

        “那该如何是好?”胡戈心知大型筒车制造工艺复杂,据闻在古代制作这样一架大型水车需要匠人十多个,小工五十多人,即使是人员齐备,也需耗时三个月才能完成一架。

        三个月啊,到时候都快入冬了,一想到此胡戈焦急起来,对老管家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归唐不必着急,如果有能工巧匠相助,进度是否会快些?”老管家动问道。

        “如果材料齐备,再加上精干人手,肯定可以缩减时间,只是我以前没有造过此物,所以究竟能缩短多长时间,我也没有把握!”胡戈答道。

        “但凡有一线生机,便得试试!事不宜迟,我们速回府上,和永思商议一下,再做定夺!走!”说完老管家拉着胡戈就往家中疾走。

        看来,老管家在年轻时,只怕也是个杀伐果断的人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