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焦急的清廷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5章 焦急的清廷 (1 / 7)
        
第305章焦急的清廷

        ------------

        第305章焦急的清廷

        北京,琉璃厂。WwW。CAiHoNgWeNXuE。CoMoMe^看

        后世看过古装剧,尤其是辫子戏的人大都知道,琉璃厂其实就是清代北京城的古玩一条街,在这里,有着全中国最有价值的珍奇古玩。不过,琉璃厂又为什么叫琉璃厂,而不叫古玩街,或者珍奇巷之类的名字呢?这自然难不住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地名,有许多时候都跟其某一时期的产出有关……琉璃厂,其实就是生产琉璃的。

        琉璃厂最早有记载的历史要上溯到北宋时代,不过那个时候的北京还属于辽国。所以,身为北京属地的琉璃厂,自然也属于辽人。而且还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有个名字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而由清初至清末,琉璃厂也就有了许多著名的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松竹斋等等。

        只是,这个时候的琉璃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中国人自己买卖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的地方了,随着国家的大门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这里也有了许多的洋人的身影。

        ……

        “刘先生,我们到了!”

        “嗯。”

        很著名的一条街,却只有一条土路。刘通福倒是没怎么在乎,可跟着他一起的那个穿着长袍马褂的洋人却很不满意,抬脚先掸了掸kù腿儿上的尘土,这才走下了马车。

        “看不出来你还有洁癖!”刘通福看着他的模样,笑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