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二章 好大一个坑(一) (2 / 3)
第三位则是内阁首辅叶向高,叶首辅道行比较深,早在孙大人提出要插手辽东之时他就想拦,可没拦住,以至于追悔莫及(叶公不能挽,悔之无及),随后辽东局势急转而下直至他罢相,所以后来他曾坦言,一提起这挡子事儿那可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就整个事情的发展而言,客观的说,孙老师是玩得有点过火了,您老入阁暂掌兵部后,申请去山海关巡阅倒也罢了,关上跟王在晋一番掐架下来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斤两了,回京后给人家王经略扣个“沉雄博大之未能”的帽子,把人撵走了就算了吧。何必自己把自己给忽悠进去呢?再说作为东林党的新锐重臣,皇帝最喜欢的老师,怎么说留在京城都比跑到边关瞎折腾强。至少魏忠贤歪嘴的时候,你还可以吹风不是。你这么一走,直接就断掉了东林党跟皇帝最直接最有用的沟通渠道,这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
可惜的是当时孙承宗没有想这么远,高高兴兴意气风发的就来了辽东。结果等干了一段时日缓过劲来,清醒了想回去可就不容易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辽东确实是个烂摊子,哪怕就是孙老师亲自上马也管不好。更何况孙老师的开门红还差点办砸了。
孙老师是天启二年六月底抵达山海关来巡阅,然后和袁都督一干人酝酿了个驻兵宁远救援十三山的馊主意,本来在历史中一到九月这个计划便彻底破产了,十三山沦陷,山民全部被后金掳掠而去。好在如今平地里跳出了个朱宏燚,一顿王八拳解决了鞑子,顺带帮孙老师将这个纰漏给堵上了。但是另外一个纰漏朱宏燚可就鞭长莫及了。
没错,孙老师还遇上了两件更倒霉的事,一是遭了雷劈,二是炸了万斤火药,所以不得不写了个检查,说得好像是遭了天谴一样,好在朱宏燚给他长了脸,所以就不像历史上那么只是顺带提了提十三山的事情,而是大书特书,权当是活跃一下气氛吧,也是算是安慰一下皇帝学生……
对,这就是孙老师的水平,因为他告诉天启,这年头啊,倒霉事情真是太多了,到处都有啊(天人之变又不专于一方也),言下之意大概是,生活就像**,多来几次就习惯了,别往心里去,那只是给自己添堵。再说咱们不是还有令人高兴的事吗?人生不如意十有**,一切向好的方面看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陛下你要有心理准备
不过,孙老师虽然是好心办坏事,但之后认错的态度都还是蛮诚恳的,上次跟王在晋掐架输了,很豁亮的就来了一句“臣遂无以应”,这次也不例外,孙大人很直白的承认了错误,之后还能脸不红、心不跳,保持神情凝重,且语重心长的来了一句,这事关系重大啊(此中关系甚大、甚远),仿佛这是别人捅的篓子一样,实在是令人钦佩。
其实天灾跟火药爆炸什么还算是轻的,最关键是辽东镇这帮子兵实在太那啥了,可以说偷鸡摸狗的龌龊事干得那叫一个顶呱呱,尤其是擅长钻空子捞钱,但除了一样——打仗是真不会。
孙老师是被这些老兵油子折腾得不轻,又没好办法整治他们(毕竟还得靠人家把手关门),这日子过得糟心也就是恨正常,自然而然有赶紧抽身走人的想法就更正常了。
其实历史上,孙老师也是刚到辽东不久,也就开始打退堂鼓,问题是是后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了四年,各种办法都想尽了,包括以暂离辽东这种曲线救国方式,但最终却依然没能成功。直到马世龙在柳河捅了个大篓子,挂掉了两个副总兵,连带着全线大崩溃之后。就算天启皇帝再喜欢这个老师,也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弹劾,只能勉强同意孙老师调动申请,于是落了个“屡疏乞归,上许之”。
不能不说历史上孙老师为了从辽东这个火坑中脱困。是打了无数次报告的:
天启二年,十月。
天启二年,十二月。
天启三年,一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