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争议 (2 / 3)
听到这孙承宗更是生气,怒道:“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王在晋摇了摇头,似乎对孙承宗没有理解他的意思有些无语,当即答复道:“稚绳兄有所不知,辽东溃兵根本不足一战,每逢战事一触即溃,其时逃兵势众,杀无可杀,所以唯有修建两座城池先安其心,而实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孙承宗的多此一问暴露出了他的战争阅历很是不够,既然山上有山寨的安排,那就意味着王在晋根本不打算开门放逃兵进来。不过,事先说可以入三道关口或去山寨又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这些虚设的安排,那不就摆明了说重城即是死地了吗?若大家都知道了,那哪个傻瓜又会去据守重城呢?
说白了王在晋修这个重城就是幌子,为的就是让新城中的守卒拼死作战。而孙承宗没有理解里面的奥妙,傻乎乎的提出来了。等王在晋说穿之后,真正无语以对是他自己。这在他后来的奏章里也有体现: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王在晋)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朱宏燚听完了两人的对话后,虽然对王在晋的安排能理解,但还是有疑问的,若是真像他设想的那样,将逃兵置之死地,那可能出现的有三种情况,一、拼死作战,二、逃去山寨等死,三、投降。
对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王在晋的安排都算还能应付,若是逃兵望风而降,他又能怎么办?那时候八里铺的新城一样成了摆设,而更可怕的是按照他当时的计划,整个山海关一共是用六万人防守,去掉前面不中用的四万,剩下的守关兵卒才两万人。
那四万人都望风而逃了,在示范效应之下,他凭什么认为这两万人不会效仿呢?而且对于山海关来说,两万守军实在太少,六万人合兵一起都守不住?那两万人岂不是更守不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王在晋的安排有些想当然了,如果能守住第一条防线,那根本就不用修后面那一条,如果前面那条守不住,那后面那条也不用做太大的指望。当然若是从防御纵深而言,有两条防线确实比一条好,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他手下士兵不是窝囊废,不会望风而逃或是望风而降。不过在山海关本来就有问题的情况下,多修一条防线也算是上个双保险,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朱宏燚虽然不是什么军事学家,但针对王在晋计划中的漏洞,他还是要提出自己的意见的。
他忽然前出一步,拜道:“王大人,下官对于您的计划,有一事不明,可否请大人不吝赐教。”
其实王在晋早就注意到了朱宏燚,毕竟辽东这个泥坑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是谁也不愿意来,一个新科状元能主动要求前来是比较罕见的。
王在晋和颜悦色的问道:“状元郎有何问题只管到来,老夫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宏燚又拱了拱手,问:“下官只是想问,若是新城中的四万守卒陷于死地而不思奋起杀敌,反而尽数降敌了,大人如何应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