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君子不器 (8 / 2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章 君子不器 (8 / 21)
        哦,不说倒忘了,看来我这记性也差了。我来之前正好接兴霸奏报,说天南王娶亲,他的弟弟和人订亲,请他过去赴宴,他觉得不能失礼,应该过去看看,就通报了我。我也准他去了,还备了份厚礼让他带去。

        啊?怪不得,其实学生也在想他为何今年不来朝觐。那现在怕请简也送到我那里了……可能还得派人专程去送些东西。

        其实我本应能料想到这件事情。宋替孟节兄弟提的方略中就有这条,这位新南王夫人该就是相当扎手,却在观望的某家的女儿。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个小黑胖子,孟节的二弟才几岁,这个时候就定亲,似乎确实过早了些。想起当时情景,我的这位兄弟似乎早已经有了目标,就是不知道他们十几年以后结婚后的生活会如何。想起孔夫子的一句话,看来需要改一下:古来娶妻为己,今日娶妻为人。

        暗叹以后我的孩子们估计大多也逃不过这一关。忽然想到自己不也是莫名其妙顶着老二的身份,有了个襁褓里就有的妻子?只能苦笑一下,权当自嘲。倒让老师他们有些不明所以,只能解释孟节的弟弟才几岁的事情推过。

        因为说到了小孩子的问题,老师还专门提到吴兰吴班两位将军临来时还请老师问我他们小弟的情况。我自然说一切都好,还打算回越国后让他到处游历一下,长长见识,回来就补个郎官。老师点头,觉得安排还算妥当,说回去便好回复他们两个了。我忽然觉得奇怪,为何他二人还在楚国,不在巴侯手下。老师说巴侯觉得他客居武陵,屈着手下的文臣武将无所事事。便让他手下的将领要么投老师,要么投陈侯,先做些事情,莫要浪费自己才华。待复巴国之时,回来或不回来也随意了。不过据说人大多都去了陈侯那里,毕竟刘焉在益州确实有颇多人脉,而刘徽只是在落难时的一个幌子罢了。只有吴氏兄弟还留在老师这里,而且还是因为他们弟弟的缘故。

        我却总觉得问题还是在于这帮士族看不上老师的出身。不免替老师叫屈,无论论道德修养,学识才华,老师都远在这些士族之上,放眼天下,能与老师比的又有几人。

        为何非要看出身而不看道德人品?这难道是我华夏昌盛之道么?

        我不能同意。如果这是规矩,该是有人来改的了;如果是一种习俗,该是需人去打破了。

        那日在待诏处用了晚餐,又来了个太监,说皇上让我们去休息,明日田猎。

        临走老师还特意叫住我。问我这些个话是我自己想的,还是银铃替我想的。我自然答是我自己想的。老师竟咯咯地笑了出来,显得很是开心,难得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孟德兄在旁听到,却没有笑。很严肃地上下打量我,终于点点头,最后才露一点微笑。

        我问孟德兄跟不跟我来;他却说姐姐说要今晚和银铃以及瑾妹妹在一起聊聊天,说不准我今晚也得自己一个人过。还报了自己住哪里,让我晚上无事过去。我说我回去可能得挨母亲骂了,今夜就不叨扰了。

        孟德终于大笑而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