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01章 萧老住院 (2 / 3)
这天早上赶来医院看望爷爷,萧宸又带来两盘评弹光碟,这是吴城**表带来送给萧宸的,确切的说是王文远拿来的,他知道萧老爱听,萧宸跟他说过让他方便的时候帮他带点新的评弹碟子来,只是两会之后萧宸忙得脚不点地,各地争取中央扶植的人从长安街排到了渤海湾,有些省长都留京不走,萧宸这个分管发展规划、就业和保障以及地方司的副主任,实在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几半来应付,送碟子的事情就这么耽误了下来,倒是今天“得了空”。
萧老在工作之余,或者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就是得益于听评弹。评弹是流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萧老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当地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曾笑着开玩笑似的跟萧宸说,这叫听“戤壁书”。后来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听评弹就中断了。1959年,他患心脏病休养期间,开始重新听评弹。在这之后的40多年中,他听的评弹书目之多,在全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评弹界尊称他为“老听客”。萧老还广泛接触过各种流派的评弹艺人,同他们一道研究发展评弹艺术的问题。他鼓励评弹界要“出人、出书、走正路”。
萧老无论到外地,还是有病住院,评弹磁带和老式放音机,是必备的物品。这次在京城医院,当然也不例外。病房走廊两旁都存放着用木盒装的评弹磁带。这些磁带是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老式放音机的维修也是由东方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承包,由于机器太老了,每年总要维修一两次才能正常运转。这一次萧宸实在是“不想麻烦人家”修了,那种老式产品萧宸看了恨不得给送去博物馆,于是这次他是自己买了个新的来,用光碟播放。至于带来的录音,则是爷爷过年的时候提到的,他想听的“闯王进京”。这个光碟是王文远市长亲自跑了吴城广播电台和吴城评弹学校才nòng到的。
另外补充一句:萧老是这家吴城评弹学校的荣誉校长,这家学校是2年由萧老建议创办、国家**出资扶持、江东省人民政fǔ批准成立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被国家**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
萧老住院,倒也不是卧病在cáo笔练大字,这也是萧老锻炼身体的一种办法。他从80岁开始练大字,一直练了20年,20年如一日。每次时间,开始半xiǎo时左右,后来因为年纪大了,按照医生的意见,减少为20分钟左右。最后到áo病,以便下次改进。因为过去他练大字不多,开始时笔甩不开,后来逐渐甩开了,书法日见臻进,他自得其乐地说:“现在的字有飘逸感了。”
而当年萧宸在他的“监督”下度过学生时代,自然也因此被要求练过máo笔字,这也是萧宸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原因——能写好钢笔字的人,不一定能写好máo笔字;但能写好máo笔字的人,没有钢笔字不好看的。不过萧老和萧宸练字,却不是相同的字体。萧老xìng子沉稳,老来自我解压,放权不问国事,练字也遵循这个风格,走飘逸出尘路线。萧宸xiǎo时侯,在萧老看来比较皮(这是思想代沟,其实现在的xiǎo孩子谁不皮啊,越聪明越皮),所以让他练颜体,因为颜体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后来甚至让他练隶书,为的就是磨练和影响萧宸的心xìng,让他日后能够更加方正而又不缺圆融。只是有时候这人呐,xìng子是压不住的,萧宸最后写得最好的,却是柳体,柳体虽然跟颜体并称“颜筋柳骨”,有相通相衬之处,但风格也有不同。最后萧宸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tǐng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而又潇洒自如。这也是历来萧宸的部下都乐意看萧宸做出文字批示的原因之一,不论批示的是什么,至少那字看着都让人舒服。
萧老锻炼身体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散步和打太极。晚年由于病情发展,他散步距离越来越短。但直到住院前,他仍坚持让工作人员扶着在房间里活动,情况稍好的时候,仍要摆几个太极的姿势,体会那种天人合一的圆融。他坚持走路和打太极来活动筋骨的这种毅力是惊人的。在医院里,jīng神好一点的时候,他也提出过,要到院子里走一走,打一遍太极这样的要求。但终因身体太弱,而没有能够如愿。
萧老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收听各半个xiǎo时的新闻联播,以及15分钟的国际新闻。不管工作多忙,或者身体不太舒服请医生来检查占去了时间,他也从不放过收听或者补听新闻联播。后来年纪大了,动作慢了,收听时间赶不上,机要秘书就给他录音,这样他就方便多了。他收听新闻是非常认真的,同看《**》一样,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而且,他很用脑子记,他的记忆力之强也是十分惊人的。有时他听了重要新闻,就会及时提醒身边的人注意,甚至有时候会打电话给家里相关的人。有时没有听清楚某条新闻,他会反复听好几遍录音,直到听清楚为止。如果仍然没有听清楚,就会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往往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听过后并没有记住,只好回答说我们查一查。后来他的听力跟不上广播员播音的速度,于是他要杨锦风每天把新闻稿借来讲给他听,但他在听讲以前,自己仍然坚持先听一遍新闻录音。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听新闻,并要杨锦风每天给他讲讲国内外大事。有时白天因发烧昏睡,但当晚上退烧清醒时,也会把秘书找去讲讲当天新闻。
去年还没来京城的时候,他在东方从新闻联播里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他要秘书立即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万元钱,捐助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此时由于《萧飞文集》的数次再版,萧老的收入“颇丰”,只是留不住——没多久就会捐出去。
这笔钱落实到中原省卢池县汤河乡和赤阳关乡的学生写给他的信。他说,我们是**国家,绝不能让儿童失学,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久,他在病chuáng上听到中央号召为森林火灾地区捐赠衣服、被子的消息,他要杨锦风,马上通知木老,让她马上去办。
全家除捐赠了几十件衣服外,还特意以萧老的名义捐赠了一条崭新的高档丝棉被子和c姨过来的时候送的一套,她没说价格,不过想来绝对便宜不了,但料不到的是老爷子虽然收了,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的,他不愿意睡“资本主义”的cén把木老叫到病chuáng前,亲自告诉她这个消息。萧老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有句谚语:“各人自扫mén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是讽刺那种缺乏社会公德和同情心的自sī自利的人的。我看应该把它改为“既扫自己mén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才这是**jīng神。他甚至还特意把这句话用大字写成了条幅。
去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负责同志提出,今年6月áo、周、刘和郑南巡等同志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他的那本画册也该出版了吧?
萧老的画册已经编好十七八年快二十年了,因为他不同意出版,就一直压在他的办公室里。杨锦风向萧老报告了这件事,他还是犹豫,说不急嘛,等等再说。过了几天,杨锦风再去请示,当时萧宸正好在,就权了爷爷几句,萧老才勉强同意,说这次权力下放了,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决定。这时杨锦风很高兴,马上转达了他的意见,编辑工作很快重新开展起来。第二天,萧宸走了,萧老又把杨锦风叫过去,说画册上的照片不要光有我一个人的,还要有máo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朱老总、南巡同志他们,而且也要有群众。杨锦风回答说都有,他才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很郑重地说了一句:“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变了质,不是**了。”说完这话,不知怎的,就心情不好了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