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布局潇南(一) (5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40章 布局潇南(一) (5 / 7)
        从“放开南北两口”、“一点一线”到“呼应两东战略”、“以开放促进开发战略”的思路提出,十几年来,潇南一直在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寻找着“战略伙伴”。

        从“mō着石头过河”到“放开手脚趟水”,几年的mō索,潇南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潇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程就曾表示:潇南将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shè,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动潇南与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

        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潇南与岭南共实施协作项目2810项,实际到位资金248.21亿元,占潇南引进内资总额的32.92%。目前,岭南已成为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而香港、澳mén与潇南的合作也在逐年加大,2003年,香港在湘投资7.8923亿美元,占全省外资的53%;澳mén投资3835万美元,占全省外资总额的2.58%。同时,潇南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出口。

        潇南在农产品供应、人才和劳务输出、休闲旅游等方面为粤港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今年召开的由11省区的行政首长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潇南省省长游靖就表示,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是潇南加快发展的捷径,要着力构建开发式的发展体系,实现要素的无障碍的流动,信息的无阻滞jiāo流。也就是从这个会上,有关“9+2”、“泛珠三角经济圈”等这些概念渐渐被潇南人所熟知,成为粤港澳的“后院”,似乎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而“潇南,向南”似乎也早就“蓄谋”已久:“七五”期间,潇南省就积极推举以岭南省为龙头,建立了中南五省二市(现为六省三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席会议,[潇南星城将在第十二届省区(市)长会议]并率先在穗仙市设立了潇南办事处。“八五”期间,潇南制定了“呼应两东(岭南、浦东)”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京穗铁路、京珠高速沿线区域带,建设一条外向型经济走廊。

        这是历史的必然,潇南要在中部崛起,就必然要吸取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和少走弯路。但是,潇南究竟凭什么成为粤港澳的“后院”,迅速在中部崛起?

        “不是东西”这种潇南人对自身的一种黑sè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倒并不见得是一种坏事。在不久前举行的“cepa与潇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著名的经济学家萧濯就直言不讳的指出:潇南“不东不西”的地理位置是优势。

        萧濯说,潇南地处华夏腹地,是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shè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这种优势是全方位的优势,与东部比,潇南许多潜力尚未发掘,具有后发优势,相对西部地区,潇南jiāo通运输便利,整体环境较好。

        首先,从区位上讲,潇南处在从东方到c点,同时也处于京珠高速和东(方)瑞(川南瑞丽)高速这两大干线高速公路的jiāo点上,有河运集装箱最大的潇江霞凝港码头,还有京穗、湘黔、浙赣、湘桂、枝柳、石星等6条铁路干线,以及还在修建中的洛湛铁路。在中部的几个省份中,江城、赣西、潇南都在积极地向“泛珠三角”靠拢,宁徽则是向长三角靠拢,而彼此之间的jiāo流和合作还相对较少,这些问题,我们都不能回避!渝鹤铁路潇南段,国际,国内机场各2个,鹤城(潇南西部主要地级市)芷江机场也正在修建中。

        在资源上,潇南拥有着“鱼米之乡”、“有sè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等美誉,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2003年全省转移劳动力736万,实现劳务收入539亿元,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

        有专家分析认为,岭南重点发展的机械和石油化工产业,正是潇南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潇南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产业可以弥补岭南重工业的不足;岭南的电子、医yào、建材等产业可以带动潇南相关产业的发展;潇南的农业还可以作为岭南现代化的坚强后盾,“湖广熟,天下足”,潇南去年杂jiāo稻产量提高到每亩1504斤。

        更为商家“垂青”的是,利用潇南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好时机,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今年举行的国有企业推荐会上,共有国有产权(股权)转让项目被推荐,项目金额达339.2亿元**,涉及机械、电子信息、冶金、jiāo通、电力、纺织、建材、外贸、金融等多个行业领域。是近几年来,潇南产权转让推介力度最大的一次。会上共有35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资金105.54亿元,1亿元签约项目22个。曾任江东省委**潇南省长游靖说,“要把潇南的国有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推进潇南国企改革进程。”

        此外,在高等教育产业领域上,潇南具有很强的人文优势,与岭南和其它中部省会城市可以加强人才共享机制。今年,潇南星城就向38名非星城户籍的专家颁发人才居住证,他们的居留、创业、子nv就学将享有星城市民的同等待遇。这在中部地区还是第一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