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章 燕副局长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63章 燕副局长 (2 / 5)
        座谈会上,10名挂职锻炼干部分别发言,表示将不会辜负**党委的期望和重托,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学习和实践,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向**党委jiāo上一份合格答卷。根据安排,这10名干部将于本周赴各地挂职工作。

        在此次的10名干部中,唯一的一位nv警官名叫燕微雨,是去年年底由公安大学调任**治安管理局治安对策处副处长的,今年被**列为培养对象,将空降江东省挂职锻炼,为期两年……

        ……

        望着省政法委和公安厅发来的公函,萧宸怔怔不语。“经省政法委、公安厅全面考察、研究,认为燕微雨同志担任吴城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是合适的。请吴城市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考虑。”

        萧宸拿着笔,望着燕微雨三字发呆了半晌,挂职啊……

        所谓挂职,也称挂职锻炼,是指机关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上级、下级或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经受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指令xìng和计划xìng,在什么时候、选派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和单位去挂职锻炼以及让公务员挂什么职、锻炼的时间多长等问题,都是由机关决定并与接受挂职人员的单位事先协商做好计划而组织实施的。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因为时间过长会影响原单位的工作安排,而时间过短则有可能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对挂职锻炼的去向范围规定的是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这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有所不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的挂职锻炼强调的是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到下级基层去锻炼,而公务员法扩大了挂职锻炼的范围,除规定可以到下级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外,还规定可以到上级机关挂职,还可以到其他地区机关挂职。当然不管是“上挂”还是“下挂”,挂职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公务员。

        挂职人员挂职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也就是说,挂职的公务员还属于选派单位的人,占用原单位的编制,锻炼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比如燕微雨如果来吴城挂职,不管她干得多好,也不会升职,只是会影响原上级部mén对她的考评,而她挂职期满后,还是回到**治安管理局工作,至于是不是继续担任治安对策处副处长,那就要看**的安排了。

        不过说实在的,萧宸对挂职制度并不是很喜欢,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挂职干部挂职锻炼经常都成了挂职赋闲,这表明管理出现了一定的制度真空。当某些地方把挂职视为一种权力跳板或福利待遇时,挂职干部赋闲领饷就不奇怪了。

        比如关中省天木县前不久就取消了67名干部2002年度挂职资格。据天木县挂职办调查,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牟sī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违背了实施干部挂职、推动全民创业的初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负效应。

        干部挂职作为公务员jiāo流的一种形式,已实行多年。在《公务员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都有明确规定: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称之为“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像前不久爆出的西川阳符县的11名副县长之中,就有4名是挂职干部。

        在某种意义上,干部挂职丰富了干部人事制度,体现了干部任用的多元化。而且现在挂职人员的选派并没有囿于党政机关内,一些名人、社会jīng英也获得了到政fǔ部mén挂职的机会。比如央视名嘴王某赴川南某市任副市长、张某出任西疆自治区主席助理,再早的有相声演员牛某挂职宁徽某县副县长,后成功“转正”。这多少是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

        然而挂职干部赋闲在家的现象表明,对他们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制度真空,很多挂职干部只是挂名而不尽职,结果挂职锻炼成了挂职赋闲。一个天木县,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挂职干部就高达2389人次,是否需要这么多人挂职,本身就值得探讨。而当某些地方把挂职视为一种权力跳板或者福利待遇时,挂职干部赋闲在家却照样领饷就不奇怪了。

        天木县经过mō底调查,最终取消了67名挂职干部的挂职资格,不知道那些赋闲在家者有没有退回薪酬。但对于干部挂职制度,萧宸sī下里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以完善的制度对其规范,防止挂职干部只“挂”不“管”。

        首先,要让他们nòng清楚挂职不是“镀金”,而是锻炼。但当前,不但挂职者个人,即便选派挂职人员的单位,大多将挂职等同于提拔升迁的跳板。因而,有必要明确挂职在提拔条件中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权重;其次,对挂职干部的管理主体要明确。挂职干部名义上仍然属于派出单位,但派出单位在管理上往往鞭长莫及,而接收单位又出于多种原因不愿意管,这就出现了管理的真空。管理的真空又带来考核的流于形式,既没有严格的问责机制,又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如此,赋闲拿薪酬、兼职牟sī利就在所难免。至于挂职干部的实际挂职成效,则无人重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