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急救! (1 / 2)
医手杀圣5200()
“拿水来……”聂寻说道,立即就有一个保镖拿出一瓶饮用水,“给你奶奶喝小口……”聂寻把水递给郭漫雪,说道。wwW.xunshu.org00ks自己则迅速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一个葫芦状的灰色瓷器瓶子,放在一旁,又取出一副银针,从自己的白色布衫上撕下一块布,用水浸湿,用军用匕首割开老太太肚子上的衣服。聂寻定神看了看,深吸一口气,心中就有了计算,要救老太太得分三步:拔刀,止血,包扎。这三步里面拔刀最危险,很有可能老人就在拔刀这一刻撑不住,撒手人寰。
所以聂寻决定先止血再拔刀,这样虽然难度大得多,但却保险些。聂寻左手五指分来,按在老人伤口偏上方,拇指按住老人气海穴,中指按住终极穴。右手拿着浸湿的布,轻轻擦拭干净老人伤口附近的血迹,以便辨认穴位,然后迅速拨出一个银针,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捏着银针的方式如持毛笔,左手配合推压,对着腹部曲骨穴扎入,接着又在气海穴和终极穴各扎下一针,这三针呈一个标准的正三角形分布。这三针下去,郭老太太立即就感觉好多了。这三针不是止血,而是为老太太局部麻痹。
聂寻这三针看似轻松,步骤也简单之极,但是如果有中医同行在场,定然要为聂寻娴熟的手法折服。聂寻看似无奇的三针,实则却是运用了针灸之术的“刺手”和“押手”两种绝技。聂寻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的这种手法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以辅助针身,左手所用的手法叫做“押手”。
聂寻进针时,右手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震刮搓,这些对于手法的要求都是极高,而左手“押手”则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老人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对着施针者的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更别说,这两者同时进行了。
聂寻见老太太脸上痛苦之色慢慢褪去,心中暗松了一口气,但是也不敢懈怠,深吸一口气,平缓了自身的呼吸,右手捏起一枚长针,以指切进针法,向着郭老太太鸠尾穴刺去,封住动脉。聂寻又捏起同样的一枚长针,同样以指切进针法,在方才那枚银针对称的巨阙穴扎下一针,这两针都是封住动脉,起到止血的作用。
本来聂寻扎完这两针就已经达到止血的目的。可以收针了。但是,他又从针套中取出一枚毫针,这最后一针比之聂寻前面所扎的五针要难上许多。
这一针名为的“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聂寻根据苏家中医密学《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思想,和参考了《御医笔记》中的针灸之法,自行研究出来的。
聂寻自创的“针刺补泻”一共有两针,一针叫做“补”,一针叫做“泻”。郭老太太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此时流血过多,身子虚的很,虚则补之。所以这一针,聂寻要给郭老太太补充人体正气,所谓人体正气,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生机。人体生气旺不旺,代表他的生机是否旺盛。
聂寻要给郭老太太扎的这最后一针就是“针刺补泻”二针之一的“补”针。这“补”之一字说来简单,但却是几乎逆天,试想通过针灸之术能够补充一个人的生机,岂不逆天?
聂寻将毫针捏在指间,神情肃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中却是有一股极为慎重之芒。毫针在聂寻的手指间自行抖动起来,毫针是所有一针中最短的银针,此时抖动起来,如一个装着发动机的小机器,似乎想要挣脱出聂寻的手指,却是被聂寻紧紧的捏住。
腧穴不但具有其他穴位的普遍性,还具有一些其他穴位没有的特性,例如生气旺血。腧穴不是指某个具体的穴位,而是一类穴位的统称,一般腧穴在医学上可以分为天地人三部。关元穴正是一个腧穴,它就是聂寻最后一针的目标。聂寻依旧左手按住关元穴四周,右手则以捻转法在两指之间微微颤动,聂寻气一定,手起针落,将手里的毫针刺入关元穴中,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尽量控制速度,缓缓刺入。
“针刺补泻”中的“补”中最关键的就是“得气”。所谓“得气”指的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感觉。如果针刺入之后,感觉到了“得气”,那么这次“针刺补泻”就算是成功了大半,只需稍加疏导调理就行了。聂寻细心的感受,大致过了半分钟左右,聂寻感觉到针下有徐和、沉紧的感觉,脸上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
“是不是感觉有些酸、麻、胀?”聂寻对着郭老太太问道。
老太太细细感受了一番,在被针灸的地方还真是有些酸麻的感觉,眨了眨眼,表示肯定。
聂寻便肯定真的是“得气”了,捏着针的右手转动银针的速度更慢,力度也更加的轻缓,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聂寻正缓慢的给郭老太太“补”生气的过程。聂寻动作轻缓,但是精神却是高度集中,这一针对他的负担甚大,额头已经渗出密密的一层汗珠。聂寻持续旋转着手里的银针,过了足足有三分钟,才毫无预兆,猛的将银针拔出。
其实,苏家医术中也有类似于聂寻自创“针刺补泻”的针法,根据苏陌所传授,苏家有两式针灸之术,一式叫做烧山火,一式叫做透天凉。
烧山火是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三分之一,这里在中医上被称为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三分之一,此处即为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最后三分之一即为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三分之一,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