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3 / 3)
实际上,英国人的增兵行动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来不及了!就在11日夜间,山下奉文在瓢泼大雨中指挥日军沿着英国人修建的柏油马路向南急进。
原本日军估计第十一印度师会严守这条通往南方的要道,以保卫附近的亚罗士机场。但因大雨,英印军却离开灌满雨水的阵地,跑到附近的橡胶树林里躲雨去了。这使日军极为轻松地突破了守军的防线。凭着缴获来的锡特拉城防图,南下日军在12日没费太多力量就进占了该城。
尽管英军新加坡司令珀西瓦尔将军在两天前就命令前方部队“坚决守住”可印度士兵们面对日军攻势却仍一触即溃。不但野战炮、重机枪等重装备被弃置一边,甚至连跑路得力工具卡车、装甲车都被扔在一边,正是望风而逃、抱头鼠窜的真实写照!
英军这种败退速度连一向对日军战力过分自信的政信都大为吃惊。按照他原本的估计,日军在突破英军的防线时至少要付出阵亡千人的代价,可现在,日军仅战死二十七人就不但打通了通向南方的要道,更进占了亚罗士打机场!这意味着日军战机可从英国人建造的机场上起飞,装满英国人储存在那里的油料和炸弹,攻击英军阵地!
英军前线指挥官希思将军也曾力图变更部队的部署,以阻止日军快速南进,但日军陆、海航空兵不断对英军阵地的空隙却使他的种种布置全然落到空处。面对头上不断扔下的炸弹,来自印度的官兵根本就不听指挥官的吆喝经常是扔下装备就逃离阵地。甚至发展到只要日军战机一临近,印度军队便转身就跑的局面!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形势,希思无奈之下于5日前往新加坡司令部,要求退到柔佛后再据地而守。经过一番争论后,珀西瓦尔司令官也只好同意希思的请求。
仍在“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中航行的丘吉尔,在地图室里看着那标注着日军在马来亚进展的敌我形势图只觉得一阵阵心惊肉跳。除了马来半岛上日军的进展令他瞠目之外,日军于16日在婆罗洲北部英属沙捞越的美里一带登陆更是令其揪心!文莱那边可有的是石油,若是油井和冶炼设备没被破坏就落到日军手里,那得到充足油料的日军可就更令人头疼了!
或许真的是好的不灵坏的灵,由于登陆行动快,投入的兵力又比原本历史上更多,日军还真赶在英印军破坏行动展开之前,抢下了大多数油井和炼油设备。当然,严格算起来,也要怪英国人在北婆罗洲石油基地中投入的兵力过少——只有一个来自印度旁遮普省的步兵营,与进占那里的日军步兵联队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英国人在**的形势堪忧,美国在菲律宾的存在也好不到哪里。就在麦克阿瑟仍指挥美、菲陆军抗击日军的时候,美国亚洲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却放弃在甲米地的司令部,率领舰队和剩余的海军水上飞机向南撤走。
对于海军的逃跑行为,麦克阿瑟怒不可遏,径直上告到华盛顿。而哈特则辩解说,日本空军在吕宋岛上空取得了胜利,海军撤退是为了更好的保存舰船,以利将来再战。让麦克阿瑟沮丧的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居然也认为,在菲律宾航空队被日军航空兵消灭之后,凭亚洲舰队现有的力量是不能阻止日军大举入侵的。
马歇尔承认美军增援部队不可能通过日本封锁线,因此他命令横渡太平洋把军队和飞机运往马尼拉的护航舰队改变航向,开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曾一度提出抗议,并强调了菲律宾的战略重要性,要求华盛顿将增援部队运到目的地。不过,到12日,他也不得不承认“敌人的空军力量占有压倒的优势”,只好允许布里尔顿将军将剩下为数不多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撤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达尔文港。
虽然马歇尔已经意识到菲律宾局势的危险,但他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尚未打算就此放弃菲律宾。面对大佬们带有倾向性的垂询,身为美军战争计划委员会主任的艾森豪威尔虽然曾在马尼拉做过麦克阿瑟三年副手且与其关系不错,但他还是非常清醒地估计了菲律宾的形势,并对马歇尔警告说:“即便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增援部队也要几个月后才能抵达菲律宾。如果敌人大举进攻,那么在少量援助下,菲律宾很可能受不住几个月。”
英、美等国已在对日作战上形成了同盟,但到12月中旬的时候,这个同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有关方面并未形成真正的协同配
在日军准备充分且又大举发动的情况下,英、美两国不但要应付大西洋上的战事,还要应付西太平洋**一带的危局,从而造成多处陷入窘境的状态。
不过,在12月17日,一股新的抗击日军的力量却又加入进来。而罗斯福、丘吉尔两人在暗松一口气的同时,却又有些头疼起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