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鲁王宝藏(四)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四) (2 / 3)
        不过,在追查过程中,从鲁王所部俘虏中得到一个消息,有一小队人马带着600多清军俘虏曾前往崂山。不过,紧接着查明这小队人马已经被全部消灭,在被消灭的人员中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宝藏的线索,也没有发现那600多清军俘虏。

        得到这一结果的大员极不甘心,甚至以清剿长毛捻匪的名义在崂山中大肆搜寻,但除了发现了一些清军尸骨和几处假的藏宝地点外依然毫无所获。

        这其中,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花的功夫最深。从已获得的消息中,丁宝桢发现那被消灭的小队人马在崂山前后呆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而曾跟随那小队人马进入崂山的清军俘虏的尸骨又在崂山被发现,他判断宝藏很可能就藏在崂山当中。根据这一判断,丁宝桢开始详细搜集这期间崂山附近所发生的各种情况。

        丁宝桢发现就在同治7年,太清宫用大笔资金置办了不少山林、土地等产业,心中产生了疑问。虽然经过探察,发现确实是一个出家道人携带的钱财。但丁宝桢仍不死心,他又派人去周旅学所说的家乡探察,发现确实有这么个人,因为经商且家中遭遇变故而变卖家产说是要出家。但丁宝桢总觉得不甘心,就物色了一个文采不错,极擅音律的人到太清宫出家为道,就近监视周姓道人。同时,他又暗中唆使手下人出面挑起崂山附近的村民、山民与太清宫之间的冲突,暗中鼓动并纵容了伐山一事。以此来进一步探察有关人员的反应,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线索。可是,即便在太清宫的道士都逃离避难,太清宫里遭到聚集民众的劫掠的情况下,混在民众中的探察好手也没有发现任何与藏宝有关的信息。

        光绪二年,当丁宝桢被调任四川总督后,有关在崂山探察鲁王宝藏的活动才渐渐消停下来。

        但几年后,又有人根据原有线索,到崂山太清宫暗中进行探察。

        光绪九年四月,曾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的尹琳基来到崂山太清宫,拜道士韩谦让为师。后又出资在太清宫建筑住宅院落一处,名“翰林院”,自题匾额“东海餐霞”。因深感东汉时期大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人高洁,又见崂山的“康成书院”已成废墟,故在此建祠堂,供奉大司农郑康成。

        尹琳基在太清宫每日以修真养性为名,翻阅道藏,查看丹经子集,希望能找到有关鲁王宝藏的线索,后来更是遍游崂山名胜,进行实地探察。可惜均无所获。现今白云洞洞额上楷书洞名即为尹琳基到那游览时题写。

        如此过了四年。

        光绪十三年,尹琳基同科状元、山东巡抚梁耀枢,来到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在向韩谦让、尹琳基两人了解有关探察情况后,也无奈的放弃了继续追寻宝藏下落的心思。梁耀枢在太清宫题留匾额“经神垂范”后,邀请尹琳基一同离去。

        就在周旅学以为一切已经过去的时候,光绪30年12月,清廷宣布杨士骧接替袁士凯出任山东巡抚。

        在到任后杨士骧也的确做了一些象治理黄河之类的实事,不过,做实事没有银子可不行。就在他多方筹集资金的时候,他在济南偶然间听到了一个关于鲁王宝藏的传说,并从当年的查办人员口中获知当年的的山东巡抚丁宝桢还曾派出人员到太清宫出家做道士探查鲁王宝藏一事。在详细问明了有关情况后,杨士骧于光绪33年来到了崂山。

        即墨县陈知县预备山轿50乘及差役人员共300余人,齐至崂山太清宫专候迎接。但因杨士骧行由北路,先到华严庵,又遇大风飞扬,行路不便,便着人至太清宫,请太清宫长老韩太初携琴到华严寺。

        在聆听了韩谦让弹奏的古琴后,杨士骧留下了几句诗,便返回了济南。至今在华严寺门内墙上,还留有题刻:“杨士骧题记”,石方1米左右,文为:“清光绪龙飞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杨士骧巡视青胶,道经即墨,登崂山宿华严寺。”

        在此次到崂山探寻宝藏消息不果后不久,杨士骧便被调任直隶总督,关于鲁王宝藏的事情再次被搁置起来。

        此后,有关崂山中藏有鲁王宝藏的事情就渐渐的被人们当作了茶余饭后的无稽之谈,再没听说有谁去探究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