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乌盆记002节 (2 / 2)
刘世昌点点头,“对,我若知道怎么会喝下那杯毒酒呢?”
三元又道,“所以你知道的情形是,你到赵大家借宿,赵大给你安排了酒菜,你吃了那杯酒,然后就毒发身亡了。这就是客观描述。至于那杯酒中的毒是否是赵大下的,赵大是否为了谋夺你的钱财,其实你并不知道,这些都是你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测出来的,是你的主观描述。所以我并不要你将你自己的判断加进事件叙述之中,我要你说的是你所有看到、遇到、听到的,所有切身经历过的细节,至于揣测的情节,全部不要告诉我,不用说出来,你明白了么?”
刘世昌听的有些糊涂,不过他也是个聪明之人,不然生意做不了那么好了,他心中大概已明白三元的意思,就是要他述而不论吧。点一点头,“那我尽量试一试吧。”
其实三元也不知道他当年给张别古、给包龙图到底说过些什么,但是从那流传下来的唱词中看,基本都属于有罪推论,刘世昌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谋害他的人是赵大。他对张别古说的,对包拯说的,都是自己的判断之词,不是客观描述。所以包拯做的审判,其实不包括对赵大是否有罪的判断,而是基本接受刘世昌的判断而已。虽然包拯也曾派了人去暗查赵大夫妻窗下夜话的内容,但这其中也未必就没有另外的可疑之处。
所以三元如今要重新解开乌盆记的冤情,最好的办法,是把所有已经形成的成见全部都摈弃掉,听当事人再次叙述一遍当年的遭遇,按此排查线索。
三元不惯久蹲,索性顺势坐到了地上,背靠窑壁,屈起一腿支撑着手肘,用手托着脑袋,耐心地等待刘世昌开始讲述当日之情。
刘世昌在离他一尺多远的距离,也席地坐下,依然将乌盆紧紧抱在怀中,眼神凝视面前光束中飞扬的尘灰,娓娓叙述道:
“刘世昌祖居南阳,城关外十里太平街上,家中世代务农,积累了数代之后小小的有了一些家财。南阳本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因此又称南都帝乡。我家刘姓本宗,虽然是城郊农户之家,但一直对子孙要求很高,从小母亲便教导我做人以诚信为本。”
“南阳又是四圣故里,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都从南阳发迹的,而这四圣之中,又以商圣范蠡位居四圣之首,倍受仰慕。因此,在南阳行商之人是很受推崇的……”
说到这里,三元眼光倏忽一闪,突然心头划过一道印痕来,他想到前日在蔡府后堂看到的那块屏风,上面所画图案正是商圣范蠡“三至千金”的故事,当时虽然目光被吸引,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感觉。不想原来今天在三魂界遇到的第一个游魂便是南阳刘世昌!难道当日这块屏风之中,隐含什么提示么?他心念这样一转,暗暗在心中将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不过他并没有打断刘世昌的叙述,继续听他说道:
“务农本是辛苦的营生,行商才能得数倍的利润,听人说做绸缎生意非常赚钱,母亲便为我筹措了资本开始经营绸缎生意。做买卖也要勤快,卖的越远差价越高,获利越多。可是我有新婚的妻子在家,不愿远行,所以多年下来也只在周围的州县走动。后来同乡的几家商家邀我一同上京城联手炒作绸缎,我思考再三,觉得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加上父母妻子也极力支持,我便与同乡们一起北上京城去了。”
“人都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偏偏我却不是这样的性格。在京城呆了三年,虽然生意非常顺利,但是我心中却十分的挂念家中父母和年轻的妻子,所以辞别了众商友,大家帮我结算掉手中现货,整顿齐百两黄金,独自先行回转南阳。”
“一路上我披星戴月赶路程,无心观看路旁景,人投旅店鸟归林,正行到定远县治下东大洼,突然间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举步维艰。看周围并无集镇,找不到可以投宿的旅店,浑身上下**的无法再赶路。没奈何找户当地人家前去投宿,鬼使神差就到了这赵大家中了。”
“这赵大夫妻相当的好客,当即将我让进了家中,又安排客房让我住下,又烧水温汤给我洗漱,因为我被雨水淋湿需要洗澡更衣,便将装有金银的包裹都交给了赵大帮忙保管。等我洗完澡换穿上干净的衣服出来,但见赵大的妻子已经为我准备下酒菜,送到房中了。那赵大殷勤地亲自给我倒满酒盅,我请他夫妻一起入座,他夫妻不肯,再三次辞别了出去。”
“我以为遇到好人家了呢?人在客乡,萍水相逢,如此照顾有加,怎不叫我感激,心中想着,等明天走的时候,必要好好地谢谢他们!”梦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