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血战奉天关东军魂断中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血战奉天关东军魂断中国
        冈村宁次现在几乎面临着无兵可用的窘境。联合舰队无法在靠近渤海一带登陆,而朝鲜除了几个守备师团,都已经紧急增调到奉天了。

        陈浩天在下达的训令中说道:

        冬季到来之前就要结束guonei的ZHAN争,大量的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会使我们在未来的ZHAN争中,所遭受到的阻力就越发的小。

        对于第一集团军来当面的日军重兵,应该在他们退过辽河之前将他们全部消灭。只有在这种qing况下,其他两个方面军才能顺利的向沈阳方向进攻。因此第二集团军不必担心以后的ZHAN役,放心大胆的对日军进行分割撕碎……

        第一阶段,我们歼灭对方几个师团的目的已经达成。第二阶段我们便要集中力量将奉天之敌予以彻底的歼灭。

        陈浩天的这一决定极大的鼓舞了中guo高层指挥官的信心。他们认为陈浩天这个决定将是使胜利牢牢的掌控在中guo军队这一边。以黄宇为代表的第一集团军首脑认为:日本人口众多,但是jing锐部队是有限的,而且贫乏的资源条件不足以支撑日本发动更大的进攻,消灭日本的jing锐部队,无疑是将其断了一条手臂。正所谓除恶务尽。

        9月28日,陈浩天下达了向沈阳进军的命令。黄宇除了留下一点装甲部队进行防守既得的阵地外,整个集团军如同一把剪DAO一般从两个方向向日军第一方面军扑去,一LU上要突破山下奉文所部的层层阻击,穿过荒无人烟的平原。

        10月1日,经过长途跋涉的第一集团军,终于将日军的第一方面军成功的bao围在辽河以西的狭长地域。

        渡河作ZHAN是日军的一大失误,为了将中guo军队挡在辽河以西,日军将所有的船只全部凿沉,除了上游只剩下一条大桥。山下奉文夸下海口要将中guo军队消灭在辽河以西,等到山下奉文觉得大事不妙之时,想率兵回撤,可是这时已经晚了。可笑日军要学中guo古代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这座大桥是由日军一个步兵旅团,本来大桥的两侧都挖有坚固的工事,但是当中guo军队的坦克冲向大桥时,坚固的工事里竟然空无一人。更为荒唐的是,守桥的日军的步兵旅团竟然提前受到消息,落荒而逃。这是开ZHAN一来,日军第一支没有经过ZHAN斗而溃逃的部队。中guo坦克顺利的占领了日军第一方面军逃生的道LU。

        失去了退LU的日军第一方面军,使得冈村宁次司令官大为震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桥,不惜一切代价帮助第一方面军突围。

        于是日军同时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努力。失去退LU的第一方面军一是派遣重兵,企图夺回这座大桥,而是寻找水浅的地方搭建浮桥。但是此时的辽河因为上游多降暴雨,江水极为湍急。在冲走了数支工兵分队之后,山下奉文便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夺回被中guo军队占领的阵地,日军调用了大量的pao兵和航空兵,并抽调几个旅团来完成这个任务,日军的pao弹炸弹似乎把一切的有生命的东西都摧毁了,但是步兵刚一冲上去,就会遭到的密集的设计。而中guo军队也不断的呼来ZHAN斗机轰炸机的支援,逐渐的大桥上空变成了双方航空兵的厮杀的ZHAN场。双方的轰炸机,ZHAN斗机纠chan在一起,不时的有ZHAN斗机冒着滚滚浓烟一头栽到地上。中guoZHAN斗机以优异的xing能渐渐的夺取了制空权,而日军反过来被中guo军队不时的从头顶上呼啸而过的轰炸机扔下的炸弹炸懵。随着时间的liu逝,中guo军队岸边的桥头堡垒越来越巩固,像恶xing肿瘤一样迅速扩大,后来日军已经无力铲除这一肿瘤了。

        现在日军第一方面军的ZHAN略tai势越来越恶化。由于中guo军队的中线部队已经深入奉天腹地,第一方面军的后方便已经无安全可言。只要中guo军队分出一部分兵力,第一方面军便会彻底失去与母体的联系。苏军向东的防线比较坚固,这里是辽河大弧线突出的部分,许多工事都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永久工事。这个筑垒地域的火pao密密麻麻,机枪火力点密如蛛网,还有纵深配置,为了攻克这片地域,黄宇呼来了数十架轰炸机,由于中guo军队已经掌握了这一整片地域的制空权,而且日军也缺少像样的防空火力。于是数十架轰炸机组成了几个小队,一地毯式轰炸的办法,将数千吨炸弹陆续的扔到日军头上。轰炸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轰炸机消耗完弹药后,便回到前线机场重新装弹,再加入到轰炸当中。当中guo军队冲上阵地时,除了遍地残缺的尸体和破坏殆尽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令人作呕的气味扑面而来。日军第一方面军的最坚固的防线宣告破碎。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